紫禁城深宫的寒气,似乎比往年更甚,丝丝缕缕地钻进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骨髓里,也钻进他愈发焦灼绝望的心底。~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案头堆积的边报,早已不是纸张,而是一座座轰然倒塌的关隘城池的墓碑。李自成的黑色洪流,已冲垮宣府、真定,正以无可阻挡之势,向着北京城最后的壁垒——居庸关涌来!那面“闯”字大旗的阴影,仿佛已投在乾清宫冰冷的金砖地上。
“社稷……社稷……”朱由检枯瘦的手指神经质地捻着一份来自居庸关的、字迹潦草的告急文书,口中无意识地喃喃着这两个重逾千钧的字眼。龙椅冰冷坚硬,硌得他脊背生疼。他抬起头,目光穿过雕花的窗棂,望向南方那一片看不见的、传说中依旧安定的锦绣河山。一个念头,如同溺水者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他被绝望反复煎熬的心里疯狂滋长——南迁!离开这座即将被战火吞噬的危城,像当年的宋高宗一样,退守江南半壁,以图再起!
这念头并非此刻才有。早在正月里,当山西局势初显崩坏之兆时,他就在一次仅有几名心腹重臣参与的秘议中,近乎失态地吐露过心声:“……诸卿,非是朕畏死贪生!然京师若有不测,天下震动!祖宗基业……朕有此志久矣!”那“南迁”二字,几乎要冲破他紧抿的嘴唇。*晓_说~C¨M^S. ,耕′薪′蕞¨哙`那一刻,他蜡黄的脸上,不再是帝王的矜持,而是一个被逼到绝境、渴望抓住一线生机的凡人的惶恐。
然而,帝王的面子,如同最沉重的枷锁。朱由检可以暗示,可以流露,却绝不能由自己亲口提出“弃守京师”、“仓皇南狩”!他需要一个,不,是一群大臣!需要他们痛哭流涕地“死谏”,需要他们引经据典地“力陈”,需要他们将南迁塑造成“为江山社稷、为天下苍生”的英明之举!他需要有人站出来,替他背上那可能遗臭万年的“逃跑”骂名,就像……就像当年那个替他秘密议和、最终却被推出去砍了脑袋以平息众怒的兵部尚书陈新甲!
陈新甲血淋淋的人头,仿佛还悬挂在午门之外的风中,无声地警示着满朝文武。当崇祯那充满暗示和期待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殿下肃立的衮衮诸公时,回应他的,只有一片死寂的沉默和无数低垂下去、恨不得缩进朝服领口里的头颅。每个人都读懂了皇帝眼中的渴望,但每个人也清晰地记得陈新甲的下场。谁愿意做下一个被推出来祭旗的替罪羊?谁又敢保证,今日提议南迁是“忠君体国”,明日城破之时,不会被清算为“动摇军心”、“误国奸佞”?巨大的恐惧和自保的本能,如同一堵无形的、厚实的墙,将皇帝那点求生的念头,死死地堵了回去。^山\八?看`书,王· ¨毋.错_内/容!
南迁之议,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在死水中激起几圈微不可察的涟漪,便迅速沉没,再无回响。乾清宫再次陷入令人窒息的沉默,只有朱由检粗重而压抑的喘息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充满了被辜负的怨愤和无力回天的绝望。
“陛下!”一个苍老而带着颤音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左都御史李邦华,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臣,顶着巨大的压力,出列跪倒。他额头紧紧贴着冰冷的地砖,不敢抬头看皇帝的脸色,声音因恐惧和激动而断断续续:“臣……臣斗胆!京师……京师恐难久持!为……为大明国祚计,陛下当固守社稷,以安天下之心!然……然太子殿下乃国本所在,万不可有失!臣泣血叩请……速遣太子殿下南下金陵监国!或……或将诸皇子分封江南重镇,以为宗庙血脉之续!此乃……此乃万全之策啊陛下!”他说完,已是汗流浃背,身体微微颤抖,仿佛等待着最终的审判。
这折中的提议,如同在死水潭中投下了一块稍大的石头。几位大臣偷偷交换着眼色,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让太子走,让皇子们分散开,至少能保住朱明皇族的一点血脉,不至于被一网打尽!这总比皇帝自己“逃跑”要好听得多!
然而,龙椅上的朱由检,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太子?监国?皇子?分封江南?”他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没有一丝被触动的光芒,反而燃烧起一种近乎自暴自弃的、扭曲的火焰!他嘴角咧开一个苦涩到极点的弧度,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刻骨的疲惫和尖利的嘲讽,响彻大殿:
“朕!经营这天下,呕心沥血十数载!尚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尚不能济这江山社稷!哥儿们孩子家……他们能做甚事?!啊?!去南京?去江南?不过是换个地方,坐以待毙!徒惹天下人耻笑!徒增纷扰罢了!”
这近乎咆哮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