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同人文”的概念。
而且,正如俗话所说,“食色性也”。
活了两辈子的胡大老爷深知那些喜爱这类作品的读者群体的强大消费力。
那是一股桀骜不驯的气息,仿佛徘徊在法律边缘,随时准备堕入深渊。
因此,这《**梅》立刻吸引了胡大老爷的目光。
莲儿和瓶儿的故事缠绵悱恻,怎能只让一个人知晓、独自欢喜!
想到这里,胡大老爷拿起手中的《**梅》,将其分成两部分。
随后,他从府中唤来一个机灵的小厮,脱下带有胡府标志的衣物,换上普通衣衫,将半部《**梅》送到了大明周报社。
此时,大明周报社的负责人正愁眉苦脸。
最近收到的稿件质量直线下降,现在简直无法阅读。
可是他又能怎么办呢?
真是让他头疼。
李善长一案不仅清洗了报社一半的主编和编辑,还害死了许多供稿的士子和官员。
虽然他郑海喜是因巧合上位的。
但他面临业绩压力,也很苦恼。
他曾尝试拜访剩余的几位“大佬”。
但对方明确表示,风声太紧,他们不敢冒险。
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
而且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供稿作者,但实际上穿上官服,郑海喜都得毕恭毕敬地称其为大人。
所以这段时间,他很焦虑。
虽然他的突然崛起让他一度飞黄腾达,但如果长期没有起色,麻烦就大了。
短暂的起伏,旁人或许还能理解。
但一直这样下去,难保不会有人指着鼻子骂他!
要知道,如今的大明周报,已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报纸了。
大明周报因独特性和开创性,加上官方的认可,早已成为众人追捧的象征。
作为主编,若能办好这份报纸,自然会在士林间赢得声誉;反之,若无作为,恐怕会在士林和朝堂引发议论。
此时,老郑正为此苦恼,忽有小编辑来报:“外头来了个狂妄的小厮,声称有绝妙稿件,只愿与您单独交谈,且不肯透露身份。
”
“见是不见?”小编辑问道。
老郑听罢,立刻振奋起来:“有何不见之理?快请他进来!只要稿件优秀,报社自会依规刊发、付酬,其余何干?”
小编辑闻言恍然大悟,拍拍自己脸,笑道:“郑编此言令我茅塞顿开!”
“我在衙门时不知报社规矩,今日方知。
今后还请郑编多多指点,定当铭记于心。
”
老郑虽未作明确承诺,却也满意地点点头:“行了,你的机灵我明白,快去请人。
”
小编辑会意一笑,丝毫不提郑总编的犹豫之意。
他知道,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