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晚霞如血般浸染天际。.k·a¨n¢s·h¨u_j*u+n/.*n+e?t\
靶场上,肃杀的气氛仿佛凝成实质,沉甸甸地压在众人心头。
当陈锋掷地有声地问出那句“陛下你在怕什么”,周遭瞬间陷入令人窒息的死寂。
一旁的朱标紧握着燧发枪的手掌沁出细密汗珠,他喉结滚动,满心忐忑——自家父皇这般沉默不语,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连陈锋也无法动摇他“宁错杀,不放过”、大开杀戒的决心?
朱标神色变幻不定,眼底满是忧虑与无奈。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足足半刻钟过去,就在朱标几乎按捺不住要开口相劝时,朱元璋长舒一口气,缓缓打破沉默:“咱怕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好啊!”他目光如炬,死死盯着陈锋的双眼,沉声道,“你应该知道咱怕的是什么,咱怕的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若此次不狠狠惩治这群贪官污吏,往后他们便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剥削百姓。他们连咱这个皇帝都敢欺瞒、敢沆瀣一气、上下其手、官官相护做假账,那未来就敢将百姓当作他们荣华富贵的垫脚石,肆意欺压!”
“可百姓目不识丁、智识未开,一旦生活难以为继、民不聊生,他们只会将满腔怨气归咎于朝廷、归咎于朕?‘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万方!’到那时,活不下去的百姓怎会甘愿受压迫?他们之中必定会再次涌现如咱朱元璋这般揭竿而起的人物,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说着,朱元璋神色愈发冷峻,负手望向远方如血的残阳,语气中满是沧桑与决然:“你饱读史书,应当知道,哪朝哪代的覆灭,不是因为官员阶层的残酷压迫,最终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国家分崩离析?
当然,皇帝或许有昏庸之辈,但一个昏庸皇帝带来的灾祸,远不及一群贪官污吏!
所以,咱一定要彻查此案,涉案官员,一个都不能放过!
咱要肃清官场,还大明、还天下百姓一片朗朗乾坤!”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朱标心头。
他只觉天旋地转,踉跄着连连倒退,面色瞬间变得惨白,颤抖着手指向朱元璋:
“父皇,万万不可‘一刀切’啊!
那些涉案官员绝非全是贪官污吏,其中定有被冤枉的清官!
父皇,你难道还要像其他时空那样,造下无边杀孽,被后人称作‘暴君’吗?”
朱元璋面色微变,转瞬又恢复坚定,目光如鹰隼般盯着朱标:“咱总算明白,为何其他时空的咱会大开杀戒了。*l_a~n!l^a?n,g?u*o`j′i^.?c~o-m+不是咱嗜杀,而是贪官污吏实在太多,咱不得不杀!
标儿,莫要再劝,此事由咱亲自督办,你不必插手……至于你说其中有清官,哼,若真是忠君爱国之人,为何要欺瞒咱?难道咱不是他们该效忠的君王吗?”
朱标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父皇这般固执,此事怕是再无转圜余地!
想到此处,他心中满是苦涩。
虽说他也痛恨贪官污吏,但绝不赞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那可是几千条鲜活的性命啊!
而且,他坚信,杀人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这些话,在父皇冰冷而坚定的决心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一刻,朱标深刻体会到,自己与父皇的治国理念有着天壤之别,而处于弱势的他,只觉心力交瘁。
无奈之下,朱标将求救的目光投向陈锋,盼着他能有办法劝住父皇。
若说之前是怀疑、担忧自家父皇会大开杀戒,
那么此刻,他心中已然确定,父皇真的打算将那些涉案官员全部诛杀!
陈锋感受到朱标的目光,心中暗暗叹息。
难啊!
朱元璋的心思,他再清楚不过。
那些官员的欺瞒与腐败,深深刺痛了朱元璋的心,触碰到了他的底线。
毕竟,朱元璋自幼便被贪官污吏害得家破人亡,即便如今贵为天子,那份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依旧刻骨铭心。
或许正因出身低微,朱元璋成为历史上与官员阶层矛盾最深的开国帝王。
他处处防范官员、压榨官员,只给他们微薄俸禄,却要求他们承担数倍于其他朝代官员的工作。
在朱元璋眼中,官员不过是为他治理天下的工具,一旦官员敢欺君罔上,沆瀣一气,贪污腐败,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洪武三年颁布的《大诰》便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