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中,有相应农学知识。
万物都有天敌,蝗灾肆虐时,可利用生态防控法,调集官厩皂鵰(猎鹰)捕食成虫,或放养官鸭。
《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可播种芥草,利用其驱虫特性抵御蝗虫。
夏商周时期,也有相关应对法。
比如举行祀礼。
郡守主祭“昆虫神”于社稷坛。
施行“磔禳”礼,按《日书》驱虫术,以朱砂书“蚩尤折戢兵”符埋于阡陌,令方士作“禹步”驱蝗舞等等。
纸张上写的很详细。
除了如何治理蝗虫,还有灾后重建法,看的他爱不释手。
赵恪细细摩挲,好奇问道:“蒙大人觉得哪个方式最好。”
“赵大人更想用哪个?”
赵恪没有犹豫,指着生态防控法:“下臣以为此法最妥。”
既不需太多人力物力,官鸭还能吃的满嘴流油。
蒙愔不知何时学会嬴政思考方式,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
“本官也觉得利用生态链消灭蝗虫最合适,最好选用绿头鸭,每亩地投放三只即可。”
说完又拿出一张纸:“此为鸭塔,官鸭集中在此养殖,可提高存活率。”
赵恪本就是农家出身,一眼看出鸭塔设计巧妙。
此乃竹木结构的多层禽舍,节约空间,方便管理。
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赵恪意犹未尽。
“下臣这就吩咐人集中绿头鸭,以最快速度编造鸭塔。”
整理的资料被看重,蒙愔也很开心。
眼瞧着赵恪准备离开,犹豫后开口。
“赵大人,等一下。”
赵恪回神:“大人还有何吩咐?”
蒙愔好奇问道:“如今有了消灭蝗虫法,但你知道虫卵在哪吗。”
赵恪脸色不好。
“下臣会尽快组织人手搜寻。”
蒙愔有些犹豫:“若你信我,我有一法,只需寥寥几人,便能彻底消灭对方。”
说罢掏出袖中纸张,赵恪看后面色大变。
不善的看着蒙愔:“蒙大人当真心系郑县?”
怎么想出如此“恶毒”之法。
说恶毒也不准确,因他不了解科学,才会有错误认知。
蒙愔抿唇解释,赵恪不确定问道:“蒙大人可能保证,此法不会感染黔首?”
“我能。”
蒙愔语气严肃:“我是大王派来的使臣,和你一样想尽快解决蝗灾。”
不是为了尽快回咸阳见扶苏。
而是想着,若此法真的有用,大秦便不用受蝗虫侵蚀。
赵恪定定的看着她,突然问道:“听说蒙大人发现亩产千斤的粮种,不知是否属实?”
毕竟此事太过匪夷所思,产量是郑县的几倍,他想信,又不敢信。
生怕竹篮打水一场空。
蒙愔明白了,怪不得对她这般热情,全因南瓜之故。
看来此人确实注重农事。
点头道:“等南瓜收获时,赵大人若有空,不妨来咸阳一趟。”
赵恪不可置信抬头,嘴唇哆嗦:“所以,传言……是真的?”
蒙愔轻轻点头。
“或许能超过一千斤呢。”
“这这这……”超过一千斤的粮食,赵恪想都不敢想,想想都犯罪。
略微泛黑的脸庞出现红晕,克制不住内心激动,起身绕着蒙愔转圈圈。
口中不住嘀咕:“亩产千斤,亩产千斤,天佑大秦,天佑大秦啊!”
随后一拍桌子,斩钉截铁道:“就按蒙大人说的办。”
身边幕僚拼命使眼色。
我的大人哎,这法子实在冒险。
成功还好,若传染给黔首,他有十个脑袋都不够砍。
一旦控制不住,说不定郑县会变成鬼城,他死了都要被人鞭尸。
见幕僚疯狂眨眼,赵恪疑惑问道:“你眼睛里进虫卵了?”
幕僚:……
有时候挺想骂人的。
蒙愔看出对方顾虑,温声宽慰:“我向你们保证,制作出的东西只对虫卵有效,绝不会危害黔首。”
幕僚撇嘴,不是很信。
他熟读史书,从未听过这种法子。
甚至连只言片语都未记载。
蒙家女发现千斤粮种可以说是运气好,可这种方法,不是运气好仨字就能概括。
难道她是仙人不成?
幕僚摇头,世上哪有神仙,都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