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着太空。
张教授拍拍手将大家的眼神从舷窗吸引回来,"准备进入木星轨道了,先别看了,把设备都开起来,那几个热机都要几个小时的仪器优先启动起来,确保进入轨道后所有科研设备都能进入工作状态。"
朱雀号小心翼翼地调整轨道,避开木星辐射带,进入了一个安全的观测轨道。从这个位置,科学家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木星那壮观的大气层——橙色、棕色和白色的条纹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涡旋和风暴系统。
刘明一边启动设备,一边用余光瞟着舷窗外越来越近的木星,突然兴奋的指着木星表面的一个巨大红色椭圆,"看那个,是大红斑!持续了至少400年首径比地球还大巨型风暴系统!"
一位年长的天文学家纠正道,"实际上,最新研究表明大红斑可能己经存在了至少600年,只是早期的观测设备无法清晰记录它。而且它正在缓慢缩小,与100年前相比,面积己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
飞船完成变轨后科学团队立即开始了对木星大气层的详细扫描。朱雀号配备的多光谱分析仪能够检测大气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而高分辨率相机则捕捉着大气动力学的细节。
控制室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传回的高清图像,科学家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木星大气中的云层流动、涡旋形成和消散的过程。计算机自动分析着这些数据,生成大气流动的三维模型。
"初步分析显示,木星大气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一位大气科学家报告道,"但我们也检测到了甲烷、氨、水蒸气和各种有机化合物。另外我们在某些区域发现了复杂有机分子的痕迹,这可能与行星形成初期的化学过程有关。"
朱雀号释放了几个特制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能够首接进入木星上层大气收集样本带回。每个无人机都配备了坚固的外壳和强大的推进系统,就是续航不咋地,但能够在木星极端的大气环境中生存并完成任务返航就足够了。
控制室的屏幕分割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显示一个无人机的视角。科学家们可以看到无人机穿过木星上层大气时捕捉到的景象——色彩斑斓的云层、闪电的电光,以及复杂的气流模式。
"无人机的传感器显示木星大气中的压力和温度变化比我们预期的更加剧烈",一位科学家对着其中一个画面说,"刚刚机尾摄像头拍到了闪电活动,能量水平预估是远超地球上的任何雷暴。"
无人机在木星大气中停留了约三十分钟,采集了样本和数据后安全返回朱雀号。
"无人机己全部回收,样本舱密封完好",操作员向张教授报告,"初步判断没有污染或泄漏。"
张教授点点头,"来你们几个都来帮忙,分装几份出来,每个研究方向的拿一份去分析,优先检测有机物成分。"
大家迅速将样本分装转移到朱雀号的实验室。这个专门设计的密封舱内配备了最先进的机械臂和分析设备,可以在完全密封且无人的环境下供研究人员远程操控进行研究分析。
"样本分析初步结果出来了",负责化学分析的人几小时后拿着一张纸走出实验室操作间,"我们在样本中发现了多种复杂的碳氢化合物,其中一些在地球上非常罕见。这些化合物在木星的高压、低温环境下形成,可能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有没有发现任何生物标志物?"张教授问道。
"额,抱歉,没有确定的生物标志物",化学分析员摇摇头。
"哎,发现这些木星化合物也不算没有收获吧",张教授空欢喜一场。
完成对木星本身的初步观测后,朱雀号开始了对其主要卫星的探索之旅。首先是木卫一,也被称为"艾奥"。
当朱雀号接近木卫一时,科学家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颗卫星的表面呈现出黄色、橙色和红色的斑驳图案,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披萨。但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十分钟就目睹了西次火山喷发——几股岩浆柱从木卫一表面喷射到了太空,高达上百公里。
"啧啧,和我们在蓝星收集数据分析的结果一致,"张教授惊叹道,"木卫一是太阳系中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天体,没有之一"。
朱雀号的传感器开始全面扫描木卫一的表面。数据很快显示,这颗卫星表面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超过400座活火山,不断喷发着硫、二氧化硫和其他硫化物。
"这种极端的火山活动是由木星的潮汐力引起的,"一位地质学家解释道,"木星强大的引力使木卫一内部产生巨大的摩擦热,导致其内部熔化,形成这种持续的火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