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带领三名宇航员参观了基地的主要设施。首先是生活区,这里有宇航员的居住舱、餐厅、健身区和休闲区。尽管空间有限,但设计得非常舒适和实用。
"我们目前有24名常驻人员,"李伟解释,"他们通常在月球上工作3-6个月,然后返回蓝星。我们正在扩建生活区,计划将常驻人员增加到50人。"
接着是新建的科研区,这里有各种实验室,研究从月球地质到微重力生物学的各个领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实验室边上一个巨大的温室,里面种植着各种蔬菜和水果。
"这个温室不仅提供了新鲜食物,也是我们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伟说,"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也是水循环的一部分。"
库兹涅佐娃对温室特别感兴趣。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她对在月球环境中种植植物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充满好奇。
"你们是如何解决月球土壤不适合植物生长的问题?"她问道。
"我们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水培系统,"温室负责人解释,"同时,我们也在实验将月球土壤与有机物质混合,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培养基。目前己经取得了一些成功,这些番茄就是用改良的月球土壤种植的。"
库兹涅佐娃仔细观察着那些红彤彤的番茄,它们看起来比蓝星上的大了一圈。"这太令人惊叹了。你们的研究可能对未来的太空殖民至关重要。"
参观完温室后,李伟带领他们前往最令人期待的区域——采矿基地和太空工厂。
采矿基地位于晨曦基地外围约两公里处,他们乘坐月球车前往。沿途,他们看到了月球表面的原始景观:荒凉的灰色平原,远处的环形山,以及散布的巨大陨石碎块。
"这些陨石碎块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李伟在路上解释,"特别是铁、钛、铝和稀土元素。我们的采矿机器能够识别和收集这些有价值的陨石碎块。"
当他们到达采矿基地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数十台机器在月球表面忙碌着,有的在挖掘,有的在收集碎块,有的在运输材料。整个过程高度自动化,只有少数工作人员在控制中心监督。
"这些是我们的'蚁群'机器,"李伟介绍道,"它们模仿蚂蚁的集体行为,能够自主协作完成复杂任务。每个机器都相对简单,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非常高效。"
科马罗夫对这些机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它们的能源来源是什么?"
"太阳能为主,"李伟回答,"每个机器背部都有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夜期间,它们会返回基地充电或休眠。"
他们进入了采矿基地的控制中心,里面有几名操作员正在监控屏幕上的数据和视频。
"从这里,我们可以监控所有机器人的状态和位置,"控制中心主管解释,"系统大部分时间是自动运行的,但我们会干预处理异常情况或优化采矿策略。"
沃尔科夫注意到控制中心的墙上挂着一张详细的月球表面地图,上面标记了不同的采矿区和资源分布。"你们己经勘探了多大面积?"
"目前约50平方公里,"主管回答,"但我们的勘探机器人每天都在扩大范围。我们己经确认了几个富含稀土元素的区域,这些将是未来重点开发的目标。"
离开采矿基地后,他们前往太空工厂。
"这里是我们的主要制造中心,"李伟介绍,"我们可以处理从采矿基地运来的原材料,生产各种组件和设备。从简单的结构件到复杂的电子设备,几乎所有月球基地和星港需要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制造。"
工程师解释,"在月球的低重力环境下,我们可以制造更大、更复杂的结构,而不必担心重力导致的变形。"
科马罗夫对此深感兴趣。"这种技术可以彻底改变太空建筑的方式。在蓝星上,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将组件发射到太空,这限制了尺寸和设计。但在这里,你们可以首接在太空环境中制造。"
"正是如此,"李伟点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在月球建立太空工厂。长期来看,在太空中制造太空设备比在蓝星上制造然后发射到太空要高效得多。"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正在建设中的火星飞船组装区。这是一片暴露在月表的平地,面积足以容纳一艘完整的深空飞船。目前,一艘名为"火星先驱号"的飞船正在这里组装。
"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专为火星任务设计的大型深空飞船,"李伟自豪地介绍,"它由五个主要舱段组成,并支持航行至少一年。"
三名大毛宇航员站在观察平台上,注视着这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