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标儿而言,该如何才是最佳的学习之道?”
说实话,在朱元璋心中,学习之类的事项实属繁琐。
他的打算本是直接撤掉应天府郡守,再把柳白调过来,让应天府焕然一新,仿若凤阳般治理有方……不对,应天府乃是国家重镇,怎能仅仅作为第二个凤阳?必须将凤阳营造成更为优越且安逸之城,才得以展现大国风范!
待应天府改造圆满后,诸国他城若有意愿取经,自然便会前来此处学习。
那将是多么令人自豪之事!正因抱有这番想法,他欲寻徐达配合。
只要轻轻松松找一个借口,即可名正言顺地将应天府郡守替换!
不过这个小算盘还是被朱标看透了。
他们家这位老爷子脾性如何,作为儿子的他可是清楚无比。
虽改建应天府无可厚非,但那郡守却并未有失职之处啊!身为国都之郡守,这活计向来是最为棘手的存在。
要是搁在外省,郡守也算是呼风唤雨之人。
可在应天府,随手扔块石子出去,砸到的人不是官职远超郡守便是沾亲带故。
这般地位低微、权利尽无的境遇下还强求恪尽职守,已经足够可怜。
您现在又随便找个由头把人免职,这不是赤裸裸的欺凌吗?
所以,在朱元璋尚在斟酌是否继续寻求支持时,朱标赶忙站了出来。
瞧见老大坚定的目光后,朱元璋知道自己打应天府郡守主意的念头已然落空。
反正老大愿意插手,不如索性由他去折腾,自己倒也轻松自在些。
“父皇,儿臣认为若想汲取管理经验,最优方案莫过于派员前往凤阳实际参与其中,相比纸上谈兵效果肯定倍增。”
“儿臣愚笨,愿亲自至凤阳县讨教,还望父皇恩准!”
“万万不可!你开什么玩笑?堂堂太子跑去跟一位小小县令学习?这绝对不行、这事断然不行!”
原本朱元璋猜想,太子不过是要派遣几位干练官吏前往凤阳,向柳白求取治政良方。
没想到话锋一转,他居然提出了要亲自前往!这还得了?
一位太子跑去向区区一位县令学艺,岂非变相认柳白作自己的帝师?这是何等荒唐之举!
“殿下,您身份尊贵无比,将来是要继承大统之人!若贸然离开都城,万一出现任何意外,都将是对我们大明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这个方案绝对不可行啊!”
“殿下切不可一时意气用事!”
“还请殿下以江山社稷为重!”
……
朱标刚把话说出来,反对的声音就已经此起彼伏。
不仅他的父亲朱元璋明确反对,朝堂之上也已经有诸多大臣纷纷附和。
堂堂太子跑去向一个小县令请教治理之道?这不是玩笑么?
在这些人看来,本来让某个官员去跟县令学习治理经验就已经够折损体面了。
毕竟,在座的大臣们常年驻守应天府,结果连这座帝都都无法治理得井井有条,反而需要向区区小县借鉴经验——这岂不是明摆着说他们这些朝廷文臣无能吗?
更别提如果太子亲自前往,那简直就是将这件事坐实了:柳白未来必定平步青云,成为帝国的栋梁之材。
要知道,他可是未来的帝王老师啊!
试想一个来自北方的年轻人,仅凭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却能够从一个普通的小县令瞬间跃升为一代帝师,并彻底压倒南方所有的士大夫。
若是消息传开,那些江南士子又怎能忍气吞声?难道不会指着他们的脊梁骨骂吗?
无论如何,此事断断不能接受!
“派人出去学没问题,但那个‘人’绝对不能是殿下!”
朱元璋听到大家议论,原本还以为儿子只是为了阻止更换应天府郡守,但现在才恍然发现,原来朱标的打算竟然是亲自前去!
朱标面对众人的反对,心里也很清楚自己这一趟恐怕是不可能实现了。
昨晚听完弟弟朱棣描绘的一系列有关柳白的故事与传闻后,他对这位才华横溢之人早已充满期待。
他真恨不得马上就见上对方一面。
或许正因如此,才能体会到什么叫作英雄相惜吧!
于是他转而提出另一个话题:“关于选派人员赴凤阳县学习的事情,咱们今天就不多谈了。
这次回京之前,我还发现了另一件事。”
“我们大明朝臣的俸禄……你们觉得是否该提高一些?尤其是基层官员的薪资水平,是不是也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