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这个工坊的下落。
在调查过程中,张不凡也没有忽视对朝堂内部的排查。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每一个大臣的言行举止。对于那些与自己有过嫌隙或者近期行为异常的人,他都悄悄安排人手进行监视。他深知,这场阴谋能够如此悄无声息地展开,朝堂之中必定有内应。
当伪造的证据被呈现在皇帝面前时,张不凡明白,此时的关键在于稳住皇帝的信任。他在朝堂之上,镇定自若地对皇帝说:“陛下,臣恳请陛下给臣一些时日。臣自会彻查此事,若真有不轨之心,愿受陛下严惩;若为他人陷害,也请陛下还臣清白。”他的言辞诚恳,眼神坚定,让皇帝心中的疑虑稍有减轻。
张不凡开始利用自己在民间的威望。他让御史中丞林远帮忙,将自己的遭遇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百姓们听闻张不凡被污蔑谋反,纷纷表示不信。于是,大批的百姓自发地来到皇宫前请愿,他们高呼着:“张大人清正廉洁,定是被奸人陷害!”这股来自民间的力量让朝堂之上的局势有了微妙的变化。
同时,张不凡开始对那些污蔑他的证据进行反击。他和陈正一起,重新审查每一份证据。他们发现证人的证词漏洞百出,很多证人在被追问细节时都含糊其辞。于是,张不凡决定从这些证人入手。
他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计划。他安排手下人故意泄露一些假消息,让阴谋者以为他们已经找到了新的“证据”,从而放松警惕。然后,他亲自带领一队人马,趁着夜色突袭了其中一个关键证人的住所。这个证人原本是王仁收买的一个小混混,在张不凡的突然审问下,他吓得浑身发抖,很快就供出了是王仁指使他作伪证的事实。
随着一个又一个证人被突破,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张不凡将这些证据整理好,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
终于,在一次朝堂之上的朝会中,张不凡当着皇帝和所有大臣的面,将所有的证据一一列举出来。他首先揭露了刺客背后的势力是由礼部侍郎王仁、御林军统领赵虎和富商李财勾结而成。他拿出了从证人那里得到的供词,以及他们之间往来的信件等证据。
然后,他又对那些伪造的谋反证据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他看向王仁等人,眼神中透着冷峻:“你们为了一己私欲,妄图陷害忠良,扰乱朝廷,实在是罪大恶极。”
《张不凡应对阴谋中的重重困难》
在张不凡应对这场阴谋的过程中,他遭遇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每一个都像巨大的绊脚石,试图阻碍他走向真相与清白。
一、线索难寻与误导
刺客事件发生后,张不凡试图从刺客身上寻找线索,这是解开阴谋的关键。然而,刺客的身份被刻意伪装,他们身上没有明显的标识表明所属势力。虽然发现刺客与一个地下帮派有关,但这个帮派行事极为隐秘,他们的据点分散且隐蔽。张不凡的手下在寻找帮派的过程中,常常被一些假线索误导。
有一次,他的亲信回报说在京城东郊发现了疑似帮派的集会地点。张不凡立刻带人前去探查,可到了那里才发现是一个陷阱。原来,阴谋者故意放出这个假消息,就是为了消耗张不凡的人力和时间。当他们赶到时,周围突然涌出一群杀手,虽然张不凡等人奋力抵抗,但还是有不少手下受伤。
二、朝堂孤立与舆论压力
在朝堂之上,由于王仁等人的阴谋布局,很多大臣被误导或者被权势所迫,不敢与张不凡站在一起。他发现自己在朝堂上逐渐被孤立,那些曾经与他共事的大臣,如今都对他避而远之。
王仁等人还在朝堂上散布谣言,说张不凡谋反的证据确凿,让很多不明真相的大臣对他产生了怀疑。这种舆论压力不仅影响了大臣们的态度,也影响到了皇帝的判断。皇帝虽然没有完全相信那些污蔑之词,但也开始对张不凡有所保留。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张不凡提出要深入调查刺客背后的势力,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其中一位大臣说:“张大人,如今证据确凿,你还妄图狡辩,莫不是真有不轨之心?”张不凡看着周围那些冷漠和怀疑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苦涩。
三、证据伪造的精妙与证人的威胁
阴谋者伪造的证据极为精妙,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那些谋反的书信看起来年代久远,纸张的质地和笔迹都经过精心模仿。张不凡和刑部尚书陈正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鉴别这些证据,但进展缓慢。
而那些证人更是让他们头疼。这些证人都被阴谋者用重金收买或者用家人的性命相威胁。当张不凡试图审问证人时,证人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台词回答,而且口径一致。一旦张不凡想要深入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