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现在朝中到地方,都己经被二皇子和六皇子的党羽所侵占,双方不比谁赈灾赈得好,却要比谁中饱私囊得最快最多!从上到下,这一层层盘剥下去,到了百姓手中,己经所剩无几了!
明明只是几场后果可控的灾祸,到头来却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几至伤了大聿国本啊!
殿下适才问老臣可清楚自己所说的话的意思,老臣今日斗胆冒着大逆不道的罪责言明,老臣对自己所言的意思,清楚得很。老臣只愿太子能够在合适的时机亮明身份回宫,若是必要,以太子储君之责,代上摄朝政,以正纲纪,则是我大聿万民之幸!求太子明鉴,老臣替天下黎民请命叩谢!”
“代上摄朝政”这句话,说明谢皋的确是明白自己刚刚所说的那句话的意义了。
萧云朔眼眸微微眯了起来。
谢皋所说的那几场灾难,他自然是知晓的。
上一次他去大名府处理事情,实际上便是坐镇暗阁,帮着筹措粮食救济两河的灾民。当时官府救灾时有多拉垮不作为,谢皋不说,他也知之甚清。
他虽有实力和聿成帝分庭抗礼,正面对抗,但以前到底是考虑到他若真的以‘清君侧’之名,带兵南下,和父皇的军队打起来的话,势必会造成大聿内乱,兵荒马乱之下,黎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也都是可以预见的结果,再兼北方边境还有北戎虎视眈眈,所以才选择了隐忍下来,等待时机。
没想到,他的隐忍,也不过是让朝中那些自私自利的皇子官员们为了争权夺利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最终,也未能阻止百姓受苦的结果。
或许,的确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刻了。
萧云朔微微闭了一下眼睛,然后抬手将谢皋扶了起来,到:“老师请起。老师之意,本宫己经明了。本宫答应老师,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刻,本宫一定责不旁贷,绝不会推诿退缩,置天下万民于不顾。”
谢皋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谢皋老泪纵横,沉声道:“老臣谢过太子殿下!老臣虽己年老体衰,但如果殿下还用得到老臣一把老骨头,老臣定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萧云朔笑道:“老师言重了,本宫要重新回宫,还需要老师多方襄助。不过目下,还望老师好好教导九皇弟及一众孩童,也是为我大聿培养下一代的人才栋梁。”
两人又密谈了些事情,萧云朔这才退了出去。
沈风荷在厨房有些心不在焉地帮着煮醒酒汤,用陈皮,檀香,葛花,绿豆花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熬煮成汤,便可以了。
谢皋是在装醉这件事,她还是看得出来的。
萧云朔和谢皋在房中又是谈论何事,她自然也大致能够猜到。
萧云朔这样绸缪计划,让谢皋从太原府转到河间府他附近的村子定居,自然不可能单纯只是为了请谢皋来作九皇子的启蒙老师。
谢皋两朝微臣,又曾多次主持科考,在翰林读书人中威望极高,朝中不少由科举而入仕的读书人,可以说都是谢皋的门生,这也就是所谓的桃李满天下了吧。
他替太子请命,可以说是明晃晃的‘太子’一党了,然而聿成帝那般嫌恶他,也不敢轻易处置他,最终也只能准了他告老还乡的折子,打发回乡下了事。
由此就可见谢皋的影响力多大。
萧云朔再是先帝钦定的太子,再受天下人爱戴,但若是真的和聿成帝纷争起来,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正统’而字。
自古太子与皇帝争,除非做得秘而不宣的,比如弑帝而谎以恶疾崩,或者皇帝临死只是逼宫退位这些之外,大抵都是太子输。
因为在天下百姓及朝臣眼中,皇帝才是正统。太子即便侥幸赢了,也多要背上‘名不正言不顺’的骂名。
萧云朔要和聿成帝争,不仅仅是实力足够便行的,还需要天下民意所向,朝廷中众臣所推望的。
谢皋只怕就是他得到满朝仕子翰林的支持的重要一环。
沈风荷想透了这些,自然也就明白,萧云朔开始为了回宫而行动了。
也就意味着,她们分道扬镳的日子不远了。
算一算,从他们成亲开始,也不过才过了几个月时间而己。
从初春到此刻己是秋深时节了。
两人蜜里调油,琴瑟和鸣,却着实是一段叫人幸福甜蜜的日子。
只可惜,老天爷并没有仁慈地给她更多的时间。
想到这些,沈风荷不由得就有些怅然。
“风荷,风荷?”秦梦月的声音响起。
“啊?”沈风荷回过神来,赶忙应声。
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