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古代利用石棉的时间还挺长,可以一直追溯到周代,人们已经发现石棉做成的衣料,具有防火的功效,那种衣服被称为“浣火衣”,都可以用火来浣洗的衣物,那可不就是防火利器?
有古书中记载:“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
这种火浣布,在秦汉时期并不算罕见,东汉权臣梁冀家里也曾有火浣布,还留下他火烧单衣的传闻,足见确有其事。
可没过几十年,乱像纷呈、群雄并起,混乱割据的三国时代,人们连起码的温饱都难以满足,这种听上去奇奇怪怪的异物,顿时就变成了荒谬邪说,不断遭受质疑。
至少,在魏国开国皇帝曹丕看来,这什么火浣布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上不得台面。
但诸葛亮却不是曹丕这样的井底之蛙,他自幼博学,精通天文地理、诸般杂学,竟然真的听说过这种防火布衣的存在。
“你说的可是‘火浣布’?”诸葛亮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曾光,谦虚地说道:“我虽听说过这种神物,但并未有缘见过,也以为古籍记载未必是真,岂料今日竟能在小曾你这里得见实物?”
曾光摆了摆手,有点想推辞这项任务,又是塑料软管,又是石棉,前者还好说,超市里有现成的物品,最多就是长度不太够,但也可以几个接头搞定,将几根软管连接起来,不就完美解决?
唯一的问题,是那石棉。
超市是没有现成的石棉布卖的,这玩意儿并非日常家庭生活用品,使用得过度,还可能导致癌症等疾病。
要知道,这石棉只是听上去像棉,实质却是一种矿物,而不是什么棉花织物,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平常老百姓根本很少接触这玩意儿。
即使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厨房防烫手套,也只是稍微有点石棉成份,能够在十几秒时间内,抗住三四百度的高温,并不能达到工业级别。而且,这些手套的布料都比较厚重,也不适合用作塑料软管的外层包裹。
要拿这些低劣“防火”材料来保护满载着黑油的喷水车,效果可想而知。
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曾光对那些厨房防烫手套的偏见,以及对塑料软管所能发挥的作用,都只是自己的猜测而已,究竟是否如他所想,还是要看到东西、实际用过后,才好说话。
曾光二话不说,又在怀里掏那本送货单,以及那根只剩下一小半的女子所用的眉笔。
姜维看得眼角直抽搐,心说这小子可真不讲究,拿着小妹送的眉笔四处招摇,难道就不知道稍微收敛一点?
姜维咳嗽一声,提醒曾光道:“你那笔未必好写,回头我送你两支上好的狼毫吧!”
曾光却不领情,笑呵呵地说道:“毛笔不好用啊,我也不会使,还是这种硬笔写起来顺畅。”
要说完全不会使毛笔,曾光也是在瞎说了,但要他用毛笔在巴掌大的送货单纸上写簪花小楷,那就是强人所难了,就算他会用毛笔,那也写不了这种又小又规整的字体嘛!
手腕的控制精确度,完全达不到。
既然不会使,拿着上好的货却不能落到实处,还不如留给懂货又有需要的人,曾光自己随便拿个眉笔、炭笔,只要是硬笔头的,都能对付着使。
当然,曾光要是有那闲情逸志,也可以给自己从超市“调”一批中性笔过来,那种一次性速抛的签字笔,在后世极为流行,价格非常低,写起字来出水又快又流畅,比之前的什么钢笔、圆珠笔不知道强哪儿去了,很快就风靡全球,成为那个时代最好使的写字工具。
曾光家的超市里,旁的东西未必很多,但要说起这些文具用品,尤其是中性笔,扫扫角落里,随随便便也能弄出几十盒来,那得上百支的笔,足够曾光写上一辈子了。
曾光却并没有这么做,他至今都还拿着那支姜姑娘送的眉笔,一来是因为几行字而已,眉笔也能顺便将就,二来则是因为小姑娘送的东西有纪念意义,平常带在身边,也是一种念想。
不过,这会儿他听姜维这么一说,便想顺便也解决一下自己的日常书写问题,因此,他这回写到送货单上的,除了诸葛亮十分感兴趣的石棉、塑料软管之外,还另外加了一盒黑色的中性签字笔。
其实,曾光的这种签字笔,在古代使用起来也非常有局限性,这时候纸张还没有普及,人们书写记录,更多的用的是竹简、木块,即使偶有少数的布帛和纸张,那也是仅供贵族使用,而且这些布帛、纸张同样太过柔软,并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