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六章 渐入佳境
寒遂法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宇文顺吉的心田,让他对禅宗及佛教各流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看?书¢£,屋??? ÷?更ˉ新?最~/快±%<他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新的智慧之光,仿佛在这一刻,他看到了佛教世界的广阔与深邃,也看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无限可能。
谈话渐入佳境,宇文顺吉的脸上洋溢着对佛学无尽的探索欲,他的眼神中既有疑惑也有渴望,仿佛正站在知识海洋的岸边,准备扬帆远航:“法师,朕近来对《楞严经》中的‘七处征心’颇为着迷,这七次对心的探索,仿佛是对人心本质的层层剥析。朕虽有所感悟,但仍觉其中深意难以捉摸。心,这无形无相之物,既是万物之源,却又难以捉摸。悟道之人,是如何超脱情绪的束缚,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再者,对于那些已悟道者而言,山河大地,这浩瀚宇宙中的一切存在,是否还存在,又或者只是虚妄?”
寒遂法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深知,能够提出如此深刻问题之人,内心必然充满了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k!e~k`a+n/s\h?u~.·c¢o`m?“陛下所问,正是《楞严经》之精髓所在。心,非内非外,非有非无,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是宇宙万物之根本。悟道者深知,心无自性,它如同明镜,能映照万物而不被万物所染。情绪,不过是心上的尘埃,悟道者通过修行,能够拂去尘埃,使心恢复本有的清明与自在,不为外物所动,如如不动,方得大自在。”
“然而,要真正达到这一境界,并非易事。心,如同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明珠,虽璀璨夺目,却也易被尘埃所蔽。悟道者,需经历无数次的探索与修行,方能明了心之真谛。这便是《楞严经》中‘七处征心’的深意所在。”
寒遂法师停顿片刻,仿佛是在整理思绪,随后,他缓缓开口,详细阐述了《楞严经》中的“七处征心”。
“第一处征心,阿难问佛:‘此心何在?’佛言:‘心在汝身内。’阿难疑惑,以手自指身内,遍求不得。此即表明,心非内也。”
“第二处征心,阿难又问:‘心在汝身外乎?’佛言:‘心在汝身外。’阿难复疑,以手遍指身外,亦求不得。′w·a_n\z~h?e*n.g-s¨h`u?.′n/e¨t.此即表明,心非外也。”
“第三处征心,阿难再问:‘心在根尘之中,有耶?无耶?’佛言:‘心在根尘,皆因妄想而有。’阿难闻言,更增疑惑。此即表明,心非有也。”
“第四处征心,阿难复问:‘心若不在内、不在外、不在根尘,毕竟所在何在?’佛言:‘心在一切处。’阿难不解,佛乃开示:‘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即表明,心非无也,它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
“第五处征心,阿难又问:‘若心遍一切处,则彼诸大造,皆应有心。’佛言:‘诸大造者,皆因妄想而生,无有自性。’阿难闻言,更加困惑。此即表明,心虽遍一切处,却非诸大造之自性,它超越了物质与现象的束缚。”
“第六处征心,阿难又问:‘若心非诸大造之自性,则心应离一切相。’佛言:‘心不离一切相,亦不离一切法。’阿难更加不解。此即表明,心虽超越物质与现象,却与万物相连,它既是万物的根源,也是万物的归宿。”
“第七处征心,阿难再问:‘若心不离一切相,不离一切法,则心应有所住。’佛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即表明,心无固定之所,它随缘而生,随缘而灭,无自性可得。悟道者,明了此理,便能超越二元对立,看到事物的本质——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一切法相,皆因缘而起,无自性可得。”
随着寒遂法师的讲解,宇文顺吉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没有绝对的实与虚,没有绝对的存在与消亡,只有心与万物的和谐共生,以及超越一切现象的真理之光。他闭上眼睛,试图感受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智慧,仿佛在这一刻,他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和与喜悦。
“原来如此,心之奥秘,竟如此深邃。”宇文顺吉缓缓睁开眼,眼中闪烁着新的理解与感悟:“法师,您的教诲,让朕受益匪浅。朕曾以为,心不过是肉体的一部分,是情感的源泉,是思想的载体。然而,今日听您一席话,朕方知,心之广大,无边无际,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解脱生死的关键。悟道者,之所以能够超脱情绪的束缚,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正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