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有些颤抖,透露出内心的担忧。
李承文回头看了看身后的队伍,只见士兵们一个个低垂着头,步履蹒跚。他知道,这个时候确实需要休整队伍,否则继续前行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于是,他下令全军暂停前进,原地休息。
斥候队的任务是趁着夜色尽量前出寻找鞑靼人主力的踪迹。选择在夜晚行动,是因为鞑靼人长期生活在苦寒的北疆,粮食匮乏导致他们普遍营养不良,多数人都患有夜盲症。因此,一般的鞑靼人部队或斥候都不会选择在夜晚行动。李承文正是利用这一点,经常展开夜间侦查行动,以获取敌人的情报。
然而,草原的冬天异常寒冷,寒风刺骨。斥候队的士兵们虽然穿着厚实的棉衣,但依然难以抵挡寒风的侵袭。他们的呼吸在寒风中凝成了白雾,脸上被冻得通红,手脚也几乎失去了知觉。
李承文看着士兵们疲惫不堪的样子,心中充满了担忧。他知道,每次侦查任务对于楚军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鞑靼人主力的动向,才能制定出有效的作战计划与之决战,他们也才有机会活着返回家乡。但是,他也清楚,士兵们的身体状况已经达到了极限,再继续前行只会让他们更加危险。
于是,李承文决定让队伍暂时休整,等待寒风减弱后再继续前行。夜色深沉,李承文凝视着前方黑暗的草原,感受到刺骨的寒风从四面八方袭来。他决定让队伍暂时休整,等待这肆虐的寒风稍微减弱后再继续前行。
然而,即便是暂时休整,士兵们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他们深知,在这漆黑的夜晚,任何一点光亮都可能成为敌人的靶子。因此,即使寒冷刺骨,士兵们也不敢升起篝火取暖。
士兵们紧紧簇拥在一起,试图用彼此的体温来抵御寒冷。然而,寒风无情地穿透着他们厚实的棉衣,让他们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他们的牙齿咯咯作响,手脚因为寒冷而变得麻木,甚至连说话都变得困难起来。
在这寒冷的夜晚,草原上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被冰雪覆盖,空气中弥漫着刺骨的寒意。士兵们的呼吸在寒风中凝成了白雾,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刺痛的寒意,仿佛要将他们的肺冻结。他们不得不时常活动身体,以保持血液循环和体温,但即使如此,依然难以抵挡那股深入骨髓的寒冷。
周围的黑暗和寂静让士兵们感到更加压抑和恐惧。他们仿佛置身于一片死寂的冰原之中,除了寒风呼啸的声音,再也听不到其他任何声响。这种孤独和寒冷交织在一起,让他们的心灵也感到无比疲惫和绝望。
“大郎,你说这鬼地方,那些鞑靼人是怎么活下来的?”年轻的斥候兵狗子冻得瑟瑟发抖,声音都有些发颤。他的话音一落,周围便响起了一片附和声,士兵们也好奇,就这北疆草原,夏天热死个人,冬天又冻死个人,那群鞑靼人是怎么在这环境生存下来。李承文微微一笑,他明白狗子和其他士兵的感受。这里的确是个苦寒之地,他走到狗子身边,轻轻地踹了他一脚,笑骂道:“你个小子,现在知道苦了吧?当初你来替你爹顶丁的时候,你怎么没想到这个?”听到这里狗子咧嘴一笑,“没法,我家老爹腿脚不行,再加上他那年纪来到这北疆那就真就回不去了,没我爹了,那我娘肯定受不了。”听着狗子说的轻松,但是其实,李承文听到心里却不是滋味,可是没法办法。大楚立国二百余年,施行的就是军民两户分开,除了朝廷的禁军外,每当有战事,就会发出征兵的诏令,这时候,军户出丁,民户出粮。如果军户家里没有男丁或者男丁未满十六者,就要出养军钱。大楚太祖设立军户制度的初衷是由于军户子弟代代相传,肩负着为国家守卫边疆的责任,边关军队通常具备较高的战斗力和忠诚度。这些军户子弟从小接受军事训练,熟悉武艺和战术,因此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然而,军户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军户家庭必须有人参军,导致一些家庭在面临战事时可能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和经济支持。此外,军户子弟在战场上的伤亡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可是百年时间的,军户制度实质上已经成为地方官吏压榨百姓的一种手段,尤其是那些家里出不来丁,又交不起养军钱的军户家,往往是家破人亡,。虽有七十年前,当时大楚丞相窦准提出的“纳军入民”,但是那种简单的修修补补已经无法挽回这种制度带来的劣势。
在短暂的休息过后,李承文重新带领斥候队重新踏上了深入草原的征途。刺骨的寒风如同利刃般割过他们的脸颊,斥候队的几十号人就像是在狂风巨浪的大海行驶的一支小舟,随时都有可能被这凌冽的寒风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