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的事还得看武则天怎么说,她一定能带领大周度过难关的!”
武周和吐蕃两国争战已久,几次大战下来,双方虽然各有胜负,但总体来说武周略占上风。
直到镇国大将军易野亲自率领五子出征,在一场惨烈的决战中大胜吐蕃,从此武周转入战略防御,吐蕃再未敢轻举妄动。
然而时过境迁,吐蕃国力日盛,军力不断增强,已不是从前可比。太平公主忧心忡忡,她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要打败如今的吐蕃,难上加难。
“要攻取吐蕃,我们必须举国上下集结全部力量。”太平公主沉声说,“吐蕃如今鼎盛,我们要打一场硬仗。”
“公主言重了。”张昌宗接口道,“我大武周天威如日,定能再败吐蕃。”
太平公主微微一笑,没有言语。她心知肚明,以武周现在的实力,想打败吐蕃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她也明白,此时唯有鼓舞人心,才能团结起武周上下的力量。
张易之谦逊地说道:“陛下,臣建议召郭元振大将军回京,与朝中各位密谋对付吐蕃之策。”
武则天闻言眉头轻皱,沉吟片刻后缓缓答道:“郭元振前些日子又说起他两个儿子的婚事,朕对此甚是厌烦。”
太平公主心中也很不以为然。她认为郭元振只是一个边关老将,平日里远在外镇守边疆,哪里会懂得机要大计?但是她也明白眼下武周军力空虚,不得不召郭元振回京商讨对策,于是忍着不满开口道:“母后,郭将军在军中威望颇高,我建议还是召他回京详谈。”
记得上一次,郭元振回宫,正要向武则天禀报边关军情,却迫不及待地说起自己儿子要娶公主的女儿为妻的事。
武则天面色一沉,太平公主也是心中狐疑。她们都明白,郭元振这个举动,只怕别有用心。
作为武周重要大将,郭元振若是娶了公主的女儿为妻,就等于成为皇室的一员。这无疑显示出他想借此爬上更高层,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和影响力。
然而郭元振在军事上的能力和才干,也是有目共睹的。多次带兵打胜仗,为武周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边关吃紧,恐怕非他不可。
武则天和太平公主对视一眼,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犹豫。
但是,郭元振却是人才。
吐蕃在七世纪前期崛起,公元670年,它们大败唐军,夺取了唐的西北边陲重镇安西四镇。
武则天执政后,于垂拱元年(685年)派韦待价率军试图收复安西四镇,但遭到吐蕃的惨败。直到长寿元年(692年),在宰相唐休璟的建议下,武则天才派王孝杰出兵,终于打败吐蕃军,收回了安西四镇。
当时朝中出现两种声音,一派以宰相狄仁杰为首,主张放弃四镇,不与吐蕃起冲突;另一派以右史崔融为首,坚决主张固守四镇,不能放弃。最后武则天采纳了崔融的意见,在四镇设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驻守,这对稳定边疆形势大有裨益。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吐蕃趁武则天用兵契丹之机,派使者来唐,要求停战并分得土地。对此朝中观点不一。这时,武则天决定派谋略过人的郭元振出使吐蕃。郭元振归来后向武则天分析利害,认为不能轻易妥协,必须采取强硬策略。
武则天听后点头称是,决定继续固守四镇,同吐蕃斗争到底。有郭元振这样的人才助阵,对武周保边卫国大有裨益。
武则天沉吟片刻,郭元振的建议确实合理,可朝局未定,她还需慎重考虑。
郭元振眼看武则天迟迟不表态,心中隐隐有些不快。他是大周重要将领,对付吐蕃有丰富经验,建议理应被采纳。
“臣以为吐蕃贪得无厌,决不能轻易妥协。”郭元振再次恳请道。
武则天看出郭元振有些急躁,她也明白,此时确实非郭元振不可,必须慎重应对。
“朕知道你的建议很中肯。只是这关乎终身大事,还需与其他大臣商议。”武则天笑着说。
郭元振只得微微颔首,他心里明白,武则天这是不完全信任自己。她这副犹豫不决的样子,让郭元振很是窝火。
眼看吐蕃大军压境,武周边疆岌岌可危。一个大将军在这关键时刻若心生不满,后果不堪设想。武则天明知郭元振志不在小,必须殷殷相劝,争取他尽忠报国,才能渡过难关。
太平公主啐了一口,气呼呼地说:"那郭元振真是贻笑大方,他那两个儿子长得丑陋无能,竟还想拉拢公主嫡女为妻,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