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常遇春这么一顿涉及到祖宗的劝说之下,陆陆续续有人想明白了,也渐渐加入劝说的队伍,开始劝说身边的人。
里长见气氛都烘托到这份上了,站了出来。
“大家伙也别愣着了,赶紧准备准备,抓紧点把铺面建起来。早一天给祖宗争点光!”
“大家伙想想,这是为别人建铺面吗?这是给咱们自己建的,还有工钱拿,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
“郑国公也给咱们保证过,这建铺面的工钱,掌柜会在三个月之内给咱们,大家伙信不过掌柜的,还信不过郑国公吗?”
都说到这份上了,这活你不仅要干,还得快快的干,你要是干活的时候再磨磨唧唧的,指不定就得戴上不孝帽子。
干活的事常遇春给掌柜解决了,这质量的问题掌柜要是再不上心那就没办法了。
这里的事解决之后,常遇春径直去找工部的人。
“本国公反复叮嘱的事,几位大人是忘了吗?
工部的人被常遇春这么一问,直接懵了。
“几位大人,这些工匠中有些人老是跟岛上的百姓打听这岛上的情况。这个事你们知道吗?”
“还有此事?下官一定查明。下官时刻牢记郑国公的叮嘱。下官给工部的公文只提到了陂塘的情况,别的只字未提。更不敢泄露任何消息。”
“找到是谁在打听之后,也让宁波府知府莫大人查查这个人的来历。”
“本国公再强调一遍,岱山岛事关大明海上安危,几位大人绝对不能疏忽了。”
“顺便留意一下,哪些工匠人靠得住,手艺还不错的。这岱山岛也得有些工匠才行。”
交代完之后,常遇春头也不回就走了。
这几个工部的官员见常遇春走远了,才深深呼了一口气。
常遇春不仅对工部以及工匠提过严禁泄露带上岛情况这个事,所有来岛上的人他都反复强调过。除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之外,别的什么也不能提。当然,朱元璋和朱标是例外,他们问什么就说什么。
除了工匠,常遇春还在考虑别的人员配置。
现在人不多,管理起来很简单,自己多上点心就行,但后续还要迁百姓过来,人多了事也就多了,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或者什么别的矛盾,总得有人出来解决。原计划是一千户百姓,现在再加上什么工匠、教书先生、郎中等等,最多也就一千两百户。距离一个县的规模还差的远呢,也没法设置县衙。再说了常遇春也不可能一直待在岱山岛。
都是刚迁过来的,还是从不同的村迁的,互相基本都不认识,哪来什么德高望重的人,这两里长也都还是常遇春见这两人有眼力见,才安排的。
而水师那边重心全在训练和扩建,压根不可能抽出人过来管理,也没人有能力管理,军队里基本都是些大老粗,识字的本来就没几个,而且识字的基本都是有军职的,更不可能抽调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