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正月。
得到朱元璋暗示的韩国公李善长,称病辞官归隐。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也算是厚待李善长了,跟着朱元璋打工不到二十年,在快六十岁的时候就退休了,还赏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忠勤伯汪广洋任右丞相。
又是正月的时候,大明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这一次的目标是大夏政权。
朱元璋也屡次派遣使者劝降年幼的大夏政权第二任皇帝明升,不但没起到作用,还遭到明升兴兵讨伐,但被颍川侯傅友德击败了。既然劝降不成,那就只剩拳头劝降。
朱元璋任命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德庆侯廖永忠为右副将军,与营阳侯杨璟、都督佥事叶升率京卫荆湘舟师由瞿塘趋重庆;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济宁侯顾时为左副将军,与都督佥事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趋成都。蓝玉也在这次的名单之中,常遇春对蓝玉也多有劝诫。这恣意骄横的性格必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常遇春只能时不时的劝诫一下。蓝玉早年一直都跟着常遇春冲锋陷阵,对常遇春也是钦佩有加。但常遇春的劝诫对蓝玉能有多大作用那就不得而知了。
常遇春这边目前也不会什么大仗,就继续让蓝玉继续跟着别人当先锋。等战船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把蓝玉拉过来了,不是喜欢把北元皇妃那啥嘛,倭岛多的是。常遇春高低也得给他护着。
魏国公徐达也在这个时候前往北平练兵,为再一次北伐做准备。
听到朱元璋要打仗,最头疼的恐怕就是户部尚书吕昶。
朝代更替,人口本就稀少,劳动力就更稀少,再加上连年征战,洪武初年开始,天灾也不少动不动来个旱灾,遇到旱灾就得调拨粮食赈灾,而这一年的什么田租、税粮也都通通免掉了。大明的国库是真挤不出什么粮食了。
距离会试还有五天的早朝。
李善长辞官了,孔希学回家服丧了,武勋们练兵的练兵,打仗的打仗。早朝又开始冷清起来。
“儿臣有事起奏。”
等着退朝的百官听到朱标开口,都望向朱标。
“应天府的民报,在民间就传甚广,深受百姓喜爱。儿臣想请大本堂里的大学士们,分别挑选一篇自己得意之作,一同刊印在民报上,赠与此次来应天府参加会试的儒生,以示皇家恩典。恳请父皇恩准。”朱标接着说道。
“臣常遇春,赞同太子殿下的提议。”常遇春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
汪广洋和胡惟庸紧接着也表示支持。
这种事,又不损害这些文官的利益,又有人带头支持了,很快大殿之上,全是支持的声音。
朱元璋顺坡下驴,同意了这个提议。
不过朱元璋强调了一句,会试之前一定要保密,不要影响了这些儒生。
常遇春考虑到让儒生直接来领有些麻烦,也怕万一出了岔子怎么办。就让丘元良在会试开始之后就把民报送到了考场外。等会试结束,里面出来的儒生一人一份。
来参加会试的本就是各省的翘楚,莫说是送,你就是卖个几百文,这些人也会抢着买。
这一次常遇春在民报下方多印了一行字“太子殿下所赠,盗印必究”。
二月,会试开始了。(我好像把乡试写漏了,乡试应该是在前一年的八月。)
会试的第一名叫郭翀。想着再加把劲,来个三元及第。
三月到了殿试的时候。朱元璋拿着郭翀做的策文看来看去喜欢得不得了,也对他充满了幻想。郭翀文采斑斓,观点也非常新颖,细想之下发现其观点也确实可行。
于是,朱元璋命人把殿外的郭翀宣了进来。
朱元璋见到郭翀的时候傻眼了,原本幻想着郭翀风度翩翩、器宇轩昂,可眼前这人瘦弱不堪,还长得有点丑。
“学生郭翀,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郭翀说道。
听到这一句后,朱元璋才从惊讶中反应过来。缓缓问道:“你就是郭翀?这文章是你做的?”说着朱元璋让宦官把文章拿给了郭翀。
郭翀看了看后回答道:“回陛下,确实是学生的文章。”
朱元璋想了想,又问了一些时政方面的问题,郭翀的回答也确实让朱元璋非常满意。
朱元璋开始犯难了,论才华,这郭翀当之无愧的状元。但这长相朱元璋越看越觉得磕碜。
朱元璋思索片刻,又连着挑了九篇策文,把这九个人,也都叫了进来。
朱元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