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新连续查了几个月也只查到了那僧人大致离去的方向,就没别的什么消息了。
薛永新只得写了个请罪折子。
徐达北伐归来,朱元璋召常遇春返回应天府。
十一月,朱元璋分封六国公,二十八侯爵,两伯爵。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友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诚意伯刘伯温、忠勤伯汪广洋。
“标儿明年大婚,礼部已经挑好日子了,你看看还有什么什么需要补充的。”说着朱元璋把礼部的折子递给了常遇春。
常遇春翻看一下说道:“一切就按陛下的意思办,臣倒是没什么。”
“大婚之前你也就先别离开了应天府了,你府上也没个人张罗一下,常茂、常森还年轻,办起事来也不是那么稳当。等大婚之后你再回去练兵。”朱元璋说道。
“臣遵旨。”
“臣还有一事上禀,杭州府牢里犯人被毒死一事,其中另有隐情。”常遇春说道。
“这个折子咱看过了,刑部和吏部还在商议如何处置。”朱元璋说道。
“不如将二位尚书大人也一同叫来。”常遇春询问道。
“宣刑部尚书暴昭、吏部尚书吴琳。”朱元璋对一旁的宦官说道。
“父皇,前些时候不是一直都在考虑这右御史由何人担任吗?儿臣以为,郑国公再合适不过。”朱标说道。
“那岂不是在刘伯温这个左御史之下?”朱元璋问道。
“儿臣以为,刘大人恐怕管不了武勋。而魏国公已经位居丞相,不适宜担任右御史。”朱标说道。
“臣愿意领右御史一职。”常遇春说道。
“既然你觉得没什么,咱准了。”朱元璋说道。
随后常遇春又把苏州和杭州百姓情况跟朱元璋汇报了一下,一直到暴昭和吴琳二人到了。
“二位对杭州府知府薛永新的处置,可商量出了什么结果?”朱元璋问道。
“臣……臣还在商议。”暴昭说道。
“郑国公才从杭州府回来,那边的情况,他更了解一些,你们二人听听他的建议。”朱元璋说道。
“杭州府衙牢里被毒死的那些人,与张士诚陈友谅残党有关,在府衙牢里被一僧人毒死。一路追查下去,也只查到这个僧人逃往湖广方向了。这个僧人应该是什么人临时伪装的僧人。薛大人也是因为年幼之时受了寺庙的活命之恩,故而对僧人戒备较低,被贼人钻了空子。但臣在杭州府了解到,薛大人在百姓口中口碑非常好,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府衙之中住不下后,搬回自家老宅,臣亲自前往薛大人家中探访过,家中有一老母、一个幼子以及卧病在床的夫人,十分清贫。但就是如此,城中有郎中感念薛大人的清正爱民,偷偷送药,却被薛大人退回了。”常遇春说道。
“臣也听一些与薛大人共事过的同僚提到过薛大人之事,与郑国公所说无二。故而臣一直与暴大人商议不出个结果。”吴琳说道。
“臣也认为这薛大人当罚,但还是如何处理,臣也一时拿不定主意。”暴昭说道。
“歹人于府衙牢狱之中,毒杀犯人,薛大人确有失职,但也是歹人利用了薛大人的弱点。再加上那几日杭州府周边有村落遭灾,薛大人忙于救灾,对牢狱有所疏忽。”常遇春说道。
“薛大人治理杭州府确实有功,也深受百姓爱戴。牢狱之中被毒死之人,本也是即将问斩之人。薛大人虽有错,但并未造成什么损失。臣以为应当酌情从轻处理。”暴昭说道。
“臣以为应当让薛大人戴罪立功。令其好好治理杭州府,若再有过失,再一并处罚。”常遇春说道。
“臣也认为此法可行。薛大人确实也是个难得的好官。”吴琳说道。
“儿臣也觉得,此法可行。”朱标说道。
“那就这么处理吧。你二人这就去办吧。”朱元璋说道。
“臣等告退!”
吴琳和暴昭如释重负,急忙告辞离去。
“儿臣以为,父皇可以派御医为薛大人夫人诊治。”朱标说道。
“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