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屡遭挫折,却又能坚持下去,但在伐吴这件事上失去了应有的理智。”常遇春说道。
“先生,此话何解?”罗贯中问道。
“三分天下,两个较弱的联合对抗最强的那个才是正途。伐吴之时,又低估了孙权抵抗的决心,只要孙权誓死抵抗,最终得利的必是曹丕。两败俱伤是曹丕最想看到的结局,无论此战双方谁胜谁败,曹丕都有两种选择,跟着胜利者蚕食失败的一方,或者是直接兴兵截取胜利者的成果。”常遇春说道。
“先生之言,在下确实也未曾思考过。”罗贯中说道。
“不过这伐吴,对于刘备而言,更多意义在于收复荆州,为关羽、张飞二人报仇也许是最大的诱因,致使刘备失了智。但荆州对孙权又是何其重要,又岂能再轻易让出呢。灭吴最好的途径就是走荆州。”常遇春说道。
“还有为汉献帝刘协办丧事这个事,却也是刘备并不光彩的做法。曹丕篡汉,汉献帝刘协被降为山阳郡公,刘备若是为了匡扶汉室,自立为帝即可,为一个大活人办丧礼,确实有损刘备名声。”常遇春接着说道。
“先生见识广博,在下佩服。先前是在下唐突了,还望先生海涵。”罗贯中略带尴尬的说道。
“先生言重了,是在下冒昧打扰在前。”常遇春说道。
“再说说这曹操,虽不是起于微末,但宦官出身,却也是遭士大夫们瞧不起的。曹嵩在养父的庇护之下,于汉灵帝期间仕途是一路坦荡。在东汉末年,流行一种买官制度,曹嵩就靠着家财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了太尉,位列三公。曹嵩生了五个儿子,长子就是曹操。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二十岁那一年,因为世家子弟的缘故,被举孝廉开始做官。一则因为自己强大的背景,二则曹操也不想惯着恶人,所以他为官期间,整治了不少恶人。曹操三十岁那一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巾军起义,曹操被拜为骑都尉,跟随大将军皇甫嵩攻打颍川的起义军。虽然第一次披挂上阵,可曹操展现了自己的统兵天赋,立下战功,被封为济南相。曹操最初走上仕途,是因为自己显赫的家世,这一次则是因为军功。在济南相的任上,曹操一如既往的嫉恶如仇,贪官污吏都吓破了胆,纷纷擅离职守出逃保命了。当时的汉朝已经是败絮其内了,曹操也看透了这些,虽然朝廷让他升职为东郡太守,可他还是辞官不做,回家读书韬光养晦去了。虽然不做官,可是曹操贵族的身份还是闪耀着光芒,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的时候,把曹操封为典军校尉。又过了几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继位。大将军何进为了诛杀宦官,听从了袁绍的建议,召集地方军阀进京。可事情做得不够机密,宦官们先下手杀了何进,袁绍等人又诛杀了宦官,此时董卓进京了。董卓何等的霸道,袁绍和曹操都看不惯他,就脚前脚后的离开了京城。曹操逃到了老家陈留,他很清楚,在这样的乱世,手里要有一支自己的军队才能成事。于是他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打算找合适的机会讨伐董卓。董卓是越来越过分,他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随着董卓的倒行逆施,天下军阀决定不忍了,他们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一同起兵讨伐董卓,曹操的军队也参加了联军。面对联军,董卓抵挡不住,他把都城从洛阳西迁到了长安,胁迫汉献帝和大臣们一同前往。西凉是董卓的发家之地,联军们害怕继续西进会受到伤害,想见好就收了。只有曹操不这么想,他认为董卓现在天怒人愤,联军应该一鼓作气灭掉董卓匡扶汉室,可是其他军阀并不想搭理曹操。曹操看透了,这些人都是来捞好处的,没有一个是真心想辅佐汉室的,一生气,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去追董卓了。结果可想而知,董卓的大将徐荣把曹操杀的丢盔卸甲,要不是堂弟曹洪及时赶到,曹操恐怕就死了。反董联军很快就解散了,袁绍也随后侵占了冀州,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割据。那时候曹操在东郡打败了很多起义军队伍,一则大家都是贵族的身份,还有少年的友情,再则大家以后可能会互相有帮助,在袁绍的推举之下,曹操做了东郡太守。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陶谦、黑山军和匈奴军等等,只有在跟吕布交战的过程中比较吃力,有几次甚至险象环生。”常遇春接着说道。
“曹嵩去曹操处的路上,被徐州刺史陶谦的手下杀害了。曹操以此为名,大军南下想夺取徐州。留守在后方的陈宫和张邈等人对曹操多有不满,他们趁这个机会把在外流浪的吕布迎接到了兖州。吕布是一员猛将,陈宫又足智多谋,没多少时间,除了荀彧、程昱和夏侯惇坚守的鄄城和东郡的范、东阿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