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朱元璋八百里加急,吴祯也不得不集结才训练不到两个月的水师,以最快的速度赶往苏州。
临行前吴祯留了一封家书。
“吾此次奉命出师抗倭,志在躬赴前敌,为苍生争生存。倭寇凶残,戮我同胞,愿以七尺之躯,屠尽倭寇,以报陛下天恩。即令战死沙场,吾之荣矣。望吾儿切勿悲啼,续吾未尽之志,未完之业,誓除倭寇,吾虽死犹生。”
刘伯温等一行人抵达苏州府后。杨宪急忙命人把常遇春叫到苏州府衙。
自从收到倭寇行踪的消息后。常遇春每天加紧训练,白天基本都在卫所内。
来找常遇春的小吏被拦在卫所外。只得回府衙回报杨宪。
见小吏独自一人回到府衙,杨宪开口骂道:“你个废物!叫你传个人过来,就你一个人回来,你还回来干什么!”
这个时候刘伯温实在看不下去,就站出来说道:“你带着我的官凭去苏州卫,就跟他们说,有重要的事需要鄂国公来一趟府衙。另外去传唤沈万三、苏星火、唐博简、曹宏逸、陆安澜还有那个胡承望来府衙一趟。”
小吏再一次来到卫所门口。门口士兵见到刘伯温官凭后,就急忙进去禀报常遇春。
杨宪看见常遇春进入府衙,大声呵斥道:“常遇春你可知罪?你是如何敲诈那些商人的?你又是如何杀害那三人的?还不从实招来!”
听到这,常遇春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肯定是有人拿着子虚乌有的事来弹劾他了。
常遇春一个箭步来到杨宪面前,只听到啪的一声,杨宪脑瓜子嗡嗡地,感觉天旋地转,脸上隐隐可见一个手印,府衙内众人先是一愣,随后又传开一声清脆的声音,杨宪另一边脸上也隐隐出现了一个手印,嘴角也渗出一丝鲜血。
眼看这种情况,众人连忙上去劝架。
沈万三、苏星火、唐博简、曹宏逸、陆安澜和胡承望这六人也急忙赶到了苏州府衙,进入府衙后就看到这样一副场景,周祯在背后拉着杨宪的两条胳膊,吕昶、刘伯温两人在常遇春左右劝着常遇春停手,周围的小吏、衙役,还有魏观,只是静静地看着不敢上前劝阻,而杨宪脸上布满手印,嘴角留着鲜血。
“要不是刘大人和吕大人拦着,你看我今天打不打死你。我倒想看看究竟是什么在背后构陷本国公。”说完,常遇春就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吕昶和刘伯温见常遇春停手,就跑去劝说杨宪,他二人心里很清楚,要不是常遇春收着力道,这会儿的杨宪怕是已经死了。
安抚完杨宪后,周祯就开始询问那六人。那六人这才知道被打的是中书左丞杨宪。
“你们中谁是陆安澜?”
“正是草民。”陆安澜抬手作揖说道。
“你府上三人去应天府敲击登闻鼓鸣冤,本官会同几位大人就是来彻查此事的。”
“草民并未派任何人去应天府去敲击登闻鼓,近一个月以来,府上并未有任何人离开苏州府,还望大人明察。”陆安澜装作一脸疑惑地说道。
“那三人当真不是你府上的?”此时的周祯就更加疑惑了,三个身份不明的人敲击登闻鼓鸣冤,夜里又离奇死亡。这三人的目的是什么?
“大人可派人去府上核查此事,若有虚言,甘受责罚。”府衙之内现在恐怕没人比陆安澜更清楚怎么回事。
“本官这里还有一封你写信,莫非也不是你写的?”
接过信件后,陆安澜连忙说道:“这确实不是草民所写。不知大人从何得来此信?又是何人冒充草民?还望大人明鉴。”
得到魏观的命令后,一名小吏带着两名衙役赶往陆安澜的府上。
随后周祯又依次询问了余下五人,他们又是如何被常遇春敲诈勒索钱粮的。
得到的答复都是自愿捐献,助大明肃清倭寇。
不一会那名小吏就带着几封书信回到了府衙。“启禀周大人,陆府上下近一个月并未有人离开过苏州,陆府上下一人不少。这几封书信也是从陆府取回来的,还望大人过目。”于是便把书信呈给了周祯。
几人拿着这些书信,窃窃私语了一阵后,周祯开口说道“本官同三位大人核对后,一致认为这封书信并非出自你手。”
“多谢大人。”
“你六人且先回府。近几日不要离开苏州府。”
渐渐清醒过来的杨宪得知那三人并非陆府的人,连那封信也不是陆安澜所写,一下子就不淡定了。这顿打白挨了不说,还得被朱元璋问罪,未经查实就教唆张庭弹劾常遇春,那可是身上背着无数战功的国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