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天府出发后,常遇春一路途经扬州府、镇江府、常州府,都并未过多停留。只是跟卫所安排每日训练项目,并嘱咐指挥使不得怠慢。月余后抵达苏州府。
戚祥跑到苏州府府衙门口,对门口的衙役喊道:“速速禀报知府陈宁,鄂国公前来拜会。”
陈宁急急忙忙从府衙中跑了出来。“下官苏州府知府陈宁拜见鄂国公,不知鄂国公到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常遇春平静地说道:“陈大人快起来吧,我来的匆忙也没来得及提前通知陈大人。”
“鄂国公快请进,快请进。”
常遇春严肃地说道:“陈大人,有件事我不是很明白,还请不吝赐教。”
“鄂国公折煞下官了,赐教当不得,请鄂国公直言,下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常遇春面露怒色说道:“陈大人可曾收到禁海的抵报?”
“还望鄂国公恕罪,近日来下官一直忙于政务,把这件事给疏忽了,下官明日就安排人张贴告示。”
“陈大人好忙啊。现在是大明的天下,别再把你在前元那一套带到大明来。”
陈宁战战兢兢地说道:“下官谨遵鄂国公教诲。”
“陈大人当真准备明日再去张贴告示?”
“下官这就命人全城张贴告示,下官这就去办。”
“赶紧去办正事吧,我就先告辞了。”
“下官恭送鄂国公。”
出了府衙常遇春在苏州城内一处繁华街道上,看到一群百姓聚在一处告示下,一名书生念到:“即日起,大明全面禁海,私船不得出海,违令者斩立决。另悬赏倭寇藏匿点,赏银一百两。私通倭寇者限期一年内投案自首可从轻发落。”常遇春并未留意百姓们的讨论,急忙赶往苏州卫卫所营地。
“末将苏州卫指挥使蔡本,参见备倭大将军。”
“蔡指挥使能否陪本将军一起巡视一下这苏州城防?”
“大将军请!”
“这一路看下来,苏州卫确实在蔡指挥使的带领下训练有素,军纪严明。”
“这都是末将职责所在。”
“蔡指挥使过谦了,本将军定会奏明圣上。”
“多谢大将军提携。”
“这几年蔡指挥使跟倭寇交手多吗?”
“自末将调任苏州卫指挥使以来,每年都有倭寇袭扰。”
“详细说说。”
“倭寇多是分散成几十人不等的小队,同时在多个地方劫掠,劫掠完就迅速跑了,多数时候我率人赶到时都不见了踪影,劫掠中若是发现我军动向又会迅速集结起来,但倭寇一般不会跟大明军队正面对抗。起初的时候百姓还有些自发组织抵抗的人,但每次伤亡都太大,渐渐地百姓一听倭寇来了也就直接逃命了。”
“这倭寇对大明百姓的危害太大了,农民不能安心种地,商人不能安心经商。”
“末将办事不力,还请大将军责罚。”
“这个事也怪不了你,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倭寇使用的装备你了解多少?”
“倭寇基本都没穿甲胄,手里那倭刀确实厉害,我这营中也有一些缴获来的倭刀,有火器的倭寇并不多,倭寇火器也优于大明火器。”蔡本一边说着一边命人去取了几把倭刀。
常遇春拿着倭刀端详了一会。“你有没有留意过倭寇的战法?”
“倭寇大多数都是使用双刀,一长一短,多数都是左手长刀右手短刀,经常左右横移,身法很诡异。与倭寇对战时,经常在注意长刀时,被短刀突袭而受伤。倭刀锋利异常如果不穿甲胄伤亡非常大,但我军若是穿上甲胄又难以追上倭寇。倭寇并不擅长大规模作战,非常擅长小股部队作战。”
“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
“并不是所有的倭寇都是倭寇。有些倭寇是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残部,还有些就是山匪盗贼。城里定然有倭寇的内应。”
“这个我早就知道了。倭寇内部目前分裂成了两股势力,互相之间战争不断,这又何尝不是大明肃清倭寇的最佳时机。”
“末将斗胆问一句。”
“但说无妨。”
“不知道大将军有没有对付倭寇的良策?”
“我这一路上从扬州府、镇江府、常州府那些守军也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倭寇的信息,有了一些大致的想法,这几天我先大概梳理一下,再命人打造一些武器,配上我研究的战阵,过几天演示给蔡指挥使瞧瞧。这段时间我就先住在驿馆,我带来的这些兵有一部分需要住在蔡指挥使军中,劳烦蔡指挥使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