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再次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汤和、蓝玉、常茂,常升亦随军出征,远征元惠宗。
春耕时节,忙着耕种的常遇春听闻山东、浙江,福建地区先后遭到倭寇的大规模侵扰,随即回府准备奏折以备明日早朝时用。
“臣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有事启奏,山东、浙江,福建遭受流浪武士袭扰,应向南朝的怀良亲王派出使节,要求其管束流浪武士,制止其对大明沿海的袭扰。”胡惟庸说道。
“臣弘文馆学士刘伯温不赞同胡大人的提议,倭寇侵扰数年,大明派出使节,却收效甚微。臣以为应当整肃海境边防。”刘伯温说道。
“刘大人可知我大明沿海有多少?刘大人可知沿海布防需要多少兵力?刘大人你可知陈友谅,张士诚还有残部?几十万大军北伐才出发没多久,刘大人不会是忘了吧?若是此时两线作战,大明未必负担得起,忽必烈曾两次远征倭国,均遇妖风作祟全军覆没,你难道是想让大明儿郎去送命吗?”胡惟庸反驳道。
“臣兵部尚书吴琳认为应当派大都督府佥事吴祯出镇登州,沿海练兵。”吴琳说道。
“臣户部尚书吕昶有事起奏,如今大片草原还未收复,蜀地云南也未收复,到处都需要用兵。辽东,直隶等地皆是刚收复,民生极度凋敝,无力再大量征兵,北伐大军的钱粮都是东拼西凑才凑出来的,户部现在也没钱了啊。”吕昶说道。
“大明已向倭国派遣过三批使节,那怀良亲王又有哪一次不是信誓旦旦地承诺,但每次又都没起到多少作用,第二年不也一样又有倭寇袭扰,如此反复派遣使节费时费力费钱,却起不到任何作用,那这么做又有什么意义呢?长此以往莫不是让他国觉得我大明好欺,到时候只怕会有更多袭扰大明之国,到那时又该怎么办呢?”刘伯温说道。
“不过是一群未开化得蛮夷而已,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诸位何必如此在意。”孔希学说道。
“既然是一群未开化得蛮夷,那就去教化他们,让他们也能聆听圣人之言。作为孔圣人之后,当代衍圣公孔希学大人,理应当仁不让。孔大人若是连这都做不到,也别沿袭衍圣公了,让你族中挑选一个比孔大人更熟知圣人之言的后人来沿袭这衍圣公。”刘伯温说道。
“你,你,你……安敢如此辱我。衍圣公职位乃是陛下亲封,岂容你多嘴。”孔希学说道。
“你二人都读的是圣人之言,在这吵吵闹闹,成何体统。”朱元璋大怒说道。
“望陛下恕臣殿前失仪。”
“你们谁还有别的建议吗?”朱元璋问道。
“臣礼部尚书郑九成也觉得应当派遣使节告诫怀良亲王。”郑九成说道。
“臣工部尚书薛祥也觉得理应如此,此时大明确实抽不出更多军队,待北伐大军得胜归来再做图谋,此刻应当先稳住倭国。”薛祥说道。
“臣中书左丞相李善长启奏陛下,应当禁海。”李善长说道。
“臣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常遇春认为应当派大都督府佥事吴祯出镇登州,沿海练兵,臣前往江浙沿海筑城设卫,暂时禁海,以御倭寇,五年可解倭患。”常遇春说道。
“禁海万万不可行。”孔希学说道。
“衍圣公怕的是禁了你的海上贸易吧,我也说了是暂时禁海,待清理倭寇后,再开海,到那时衍圣公的商船不也更安全吗?如此浅显的道理,衍圣公都不明白吗?”常遇春说道。
李善长满脸疑惑的问到:“鄂国公当真有把握五年肃清倭患?”
“五年内定可肃清倭患。”常遇春说道。
“臣中书左丞相李善长赞同鄂国公之策。同时再派遣使节告诫倭国。”李善长说道。
朱元璋犹豫片刻说:“鄂国公你伤病未愈,还请三思啊。”
“倭寇皆是矮小之辈,身高不足六尺,何以言勇。臣请领兵一千前往,协助沿海诸省筑城设卫,训练守军,五年可令倭寇不敢再来袭扰,待海兵练成战船备足,便可出海剿灭倭寇荡平倭国。”常遇春说道。
“好。传旨,常遇春任备倭大将军领直隶、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守军共御倭寇,吴祯任镇海将军出镇登州沿海练兵,命福州府、登州府、广州府造船厂督造战船。礼部拟定人员出使倭国。”
“臣等遵旨。”
偏殿内。
“伯仁,此去你可千万保重,咱再派葛太医随你一同前往。”
“多谢陛下。”
“这一眨眼,你跟着咱冲锋陷阵十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