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为此特请成王再封诸侯,成王接受了周公的建议,重新对这些土地进行了分封,并追加敕封了文、武两位先王时期的功臣后人。
宋、卫、聃、唐(后改为晋)、楚等国获得了朝廷的分封,成为被周朝认可的诸侯国,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控制管理,也符合武王以藩屏周的设想。
4、监造东都洛邑。早在武王灭商之时,姬发就意识到王都丰镐离中原过远,不利于朝廷对东部地区的管理。于是,武王和周公商议,在洛邑营建东都,并将国家重器九鼎暂时存放在这里。
可惜,武王早逝,周公托孤之人,肩负完成东都建设的重任,周公督造下,洛邑很快落成,成为周朝的东都。为了表示东都的建成是在东征之后,取“完成周朝一统河山”之意,命名为“成周”。相对的,周朝的首都丰镐是王朝的宗祀所在,因此被称作“宗周”。
东都洛邑的建设,不仅加强了朝廷对东部地区的管理,也为周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周公的督造下,大量的顽固殷民被迁到洛邑,一方面加强监管,一方面作为劳工来加快东都的建设。这些人的劳动力,为东都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东都洛邑的建设是周朝兴盛的重要标志,也为后来的周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与召公一起分陕而治。周公、召公是周朝初期的两位重要官员,他们在管理王朝方面功不可没。
为了更好地管理周朝,他们决定在陕塬这个地方分而治之,陕塬位于河南三门峡内,正好处于周朝当时所控疆域东西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周公、召公在此地立石柱为界,分别管理东西两个地区。
召公主抓生产,管理陕塬以西的地区;周公则执掌军控,管理陕塬以东的地区,这样的分工协作使得管理更加平衡,也为东征及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种分陕而治的方式不仅消除了周公、召公之间的芥蒂,也为周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朝的兴盛,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文化、科技等方面有所突破。
周朝的礼乐制度、甲骨文等文化遗产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周朝的铁器制造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战争打下了基础。
6、完善礼乐为周朝治国之法。早在周文王时期,周人就开始注重礼法,通过礼法的运用,成功地平息了虞芮两国的纷争。
随着武王的登基,周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武王决定以礼乐来教化管理国家。尽管武王只是定下了礼乐治国的大方向,但这一方向却成为了周朝治理国家的基石。
周公东征后,开始着手制礼作乐,逐步完善了礼乐制度。通过礼乐制度的完善,周朝成功地规范了尊卑等级和各项行事之法。
同时,周朝还创作了《象》、《酌》等典乐,用来歌颂先王、教化民众。这些典乐不仅是周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周朝以礼乐治国的重要体现。
7、建立强大的军队来拱卫王畿。在“三监之乱”爆发后,周公认识到即使有众多姬姓诸侯作为王畿的屏障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周朝中央也需要有更强大的军队保护才能更安全。
于是,周公筹建了“成周八师”和“西六师”作为王畿东西两边的守护,再配合丰镐都城内的虎贲之师,形成立体式防御体系,除了“成周八师”和“西六师”以外,历史记载中还有一个名为“殷八师”的部队。
有不同的说法,但我认为最可信的是“殷八师”就是“成周八师”,因为之前在殷地,后来又迁到成周,所以改了名,这些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周朝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周朝的军队,不仅在保卫王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征战中不断壮大,周武王在商朝末年,率领军队攻打商朝,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军队,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8、作《无逸》劝诫成王。周公在替成王代管朝政的同时,也不忘对这位年少天子进行培养,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天子。
周公写下了一篇名为《无逸》的文章,以殷商如何从兴盛逐步走向衰亡为例,提醒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不恤民情。
他希望成王能够时刻记住文王创业之艰难,勤勉于政务、注意体察民情,成为一名合格的一国之君。
周公的辅政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帮助侄儿稳定了局势,让周朝逐步走向兴盛,七年之后,成王长大可以亲政,周公主动还政于天子,自己北面就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