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介(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三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三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
32、周哀王姬去疾(?—公元前441年)周哀王的时候,王室的权力地位斗争开始异常激烈,即位后三个月为弟姬叔袭杀,葬处不明,死后的谥号为哀王。
33、周思王姬叔(?—公元前441年)公元前441年,姬叔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又被弟姬嵬所杀,姬叔也是鲁国的第三十五任君主。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34、周考王姬嵬(公元前440-公元前426)公元前441年,姬嵬杀害其兄周思王自立,是为周考王,在位15年,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去世,其子姬午接替即位,是为周威烈王,谥法云:“大虑行节曰考”,葬处不明。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姬揭於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威公死,传位于惠公,惠公长子史称西周公,惠公又封少于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
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地内,又建立了“西周”、“东周”两个小国,周朝地盘越来越小,只剩下一座宫殿和几户人家以及几千军队那么小,考王姬嵬在位期间,越国日益强大,和齐国、晋国、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越王灭了滕国,开始向中原发展。
35、周威烈王姬午(公元前425-公元前402)公元前403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此即“三家分晋”,这就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也有人认为前476年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36、周安王姬骄(公元前401-公元前376)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国国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是谓“田氏代齐”,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一起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俱酒废为平民,瓜分了他仅有的一点领地,使晋国名实俱亡,同年,姬骄病死,死后的谥号为安王,全谥为周元安王。
37、周烈王姬喜(公元前375-公元前369)周烈王姬喜在位时,秦国正是秦献公当政,秦献公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以及整顿内政,加强王权。
他还清理户籍,整顿军队,注意发展经济,使国势好转,为日后秦孝公时候的商鞅变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了韩的六座城市,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开始。
38、周显王姬扁(公元前368-公元前321)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姬扁在位期间,齐国与魏国有两次著名的战役,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
39、周慎靓王姬定(公元前320-公元前315)当时战国七雄为了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不少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国,称为“合纵”,以苏秦为首;也有一些强国相互结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以张仪为首。
40、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4-公元前256)东周最后一位国王 他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雒邑,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对于挽救危亡的周国都没有什么作用了。
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公元前256年,赧王崩,周民东亡,秦取九鼎,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