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才华与政治远见的人,他毅然选择与汤联合,主动成为商国的盟友,此后薛国一直是汤最为倚重和信赖的外部力量,而仲虺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也被汤所赞赏,汤曾在国内设置左右相的职务,其中左相就由仲虺兼任,而被拜为右相的人名叫姒挚(sizhi)。
注:其实这个加拼音,我是懒得弄的,还有一种让人觉得,自己不认字的感觉,跟拉仇恨啊,可是我写这个,就是为了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历史,好多字连我自己都不认识,写这本书我都认识了好多字(?>?<?)希望大家不要嫌弃,如果觉得没有必要,可以留言,你留你的,反正我又不会改,哈哈哈哈哈哈!
挚出生于姒姓有莘(多音字,这里念shen,还可以念xin)氏,父亲是个手艺不错的厨子,还经常兼职屠宰工作,母亲则是居住于洛水河畔的一个负责采桑养蚕的奴隶,氏在上古时期是贵族的专属,姒挚出身微贱,本来是只有姓名而没有氏,但后来他因辅佐商汤灭夏而发迹,因此就以母亲居住的伊水为氏,商朝建立之后,汤设置了一个名为尹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宰相,让挚来担任,于是后世便不再直呼其名,而是把他的氏和官职连起来,敬称其为“伊尹(yiyin)”。
在伊尹的身上,史书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第一种说法是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他年少时虽然在有莘氏给奴隶主种地,但却抓住一切机会发奋学习尧舜之道,既从父亲手里学到了高超的烹饪技术,又深通治国之理,成年后,他先是子承父业,做了奴隶主的厨师,又因为学识渊博,当上了给贵族子弟们教书的师傅。就这样伊尹声名远扬,以至于让求贤若渴的商汤三番五次的带上美玉丝帛、牛马和皮革为礼物,亲自前往有莘氏去聘请他,但由于有莘氏的首领坚决拒绝,于是商汤在无奈之下,只好娶首领的女儿为妻,让伊尹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自己身边,这就是历史上“三聘伊尹”的故事。
不过这种说法可信度实在不怎么高,很可能是受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启发,但商汤不是落魄的皇室后裔,伊尹也不是名士诸葛亮,纵然他再是天资过人,智慧超群,身份也不过就是一介家奴而已,怎么可能越过国与国之间的界线引起商汤的注意呢?商汤与刘备最大的区别就是自身有着很高的起点,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君,身边不会缺乏贤能之士,为了得到伊尹,有莘氏的公主,竟然沦为可怜的赠品,这样美丽的故事明显更像是一则童话,因此第二种说法更接近事实,为了拉拢强大的有莘氏,商汤取其首领的女儿为妻,伊尹则作为陪嫁奴隶一起来到了商国。
韩非子曾经在《难言》里这样写道:上古的汤是位圣人,伊尹则是个大智者。
然而就算以伊尹的智慧游说了商汤70次,却一次也没成功,后来伊尹利用自己善于烹饪的优点,经常做一些珍馐美味献给商汤,用这种办法亲近他,才渐渐的让商汤发现了自己的才能。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处在社会最顶层的诸侯王,不计身份,唯才是举,任用了一个最底层的奴隶为谋臣,两个人相得益彰,如鱼得水,终于携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改朝换代,得到商汤的赏识之后,伊尹先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小官儿,然后便奉命出使夏国,他带着随从驾着马车,拖着贡品来到夏都斟鄩朝见夏桀,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外交活动。
伊尹不但成功的让桀消除了对商国的敌视,还为商汤争取到了得专征伐的大权,除此之外,伊尹还与心怀怨恨的妺喜秘密来往,得知了很多夏朝的核心机,将夏桀的妃子发展成为自己的耳目,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之后伊尹经常利用妺喜的身份来探听桀的施政情况或军事部署,而且伊尹在夏桀身边安插的耳目,还不仅只妺喜一人,这位权谋大师的另一层身份就是商国地下组织的总负责人。
孙武在《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曾这样写道:间谍可以使敌人莫测高深而无从应付,这是神妙的道理是制胜的法宝,随后孙武在列举谍战大师时,只提到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姜子牙,另一个就是伊尹,在伊尹和仲虺这两位高参的谋划下,商汤最终将临近的葛国定为第一个打击目标,理由是葛国的国君不好好祭祀,祭祀是上古时代最重要的国家大事,也是一个国君必须要做好的分内之事,但葛伯却是一个荒于政务的人,甚至连祭祖大典也是能省则省,这就给了商汤一个无比正当的出兵理由,商汤先是派人去责问葛伯,可葛伯却没好气的回答说缺少祭祀用的牛羊,于是商汤便把一批牛羊送到了葛伯,但却被葛伯全部宰了吃掉,葛伯明摆着犯浑:老子就是不祭祀,管得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