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相的遗腹子少康。少康又名杜康。他长大后,先是在外祖父有仍氏首领的安排下,做了主管放牧的牧正,身份泄露后,又逃到了有虞(yu)氏的领地。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虞思是舜的孙子,他欣赏少康立志复国的勇气,于是让少康担任主管饮食的庖正,在这期间,少康潜心钻研,发明出了最原始的酿酒术(这就是最早杜康酒的由来),虞思最终决定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全部嫁给少康,并将一块儿名为纶邑(lunyi)的地盘儿送给了少康。
之后少康秘密联合各地那些仍旧忠于夏朝的诸侯。获得了包括有仍氏、有虞氏、斟鄩氏、斟灌氏以及忠于后羿的有鬲(ge)氏在内的多国武装势力的支持,经过近20年的惨烈战争,终于击败并杀死了寒浞,少康也得以在众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后位。已灭亡了整整40年的夏朝,奇迹般的复国成功,至高无上的权柄再次回到了大禹后代的手里。夏王朝自此摆脱动荡,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并逐步走向巅峰,史称少康中兴。
夏朝自少康中兴后,告别动荡,步入正轨。少康死后,儿子杼(zhu)继位,杼英勇善战,参与过少康复国的战争,杼频繁出兵讨伐东夷族,大大扩张了国家的版图。夏朝进入全盛时期,杼死后,儿子槐即位,东夷族完全臣服并纳贡朝贺,史称九夷来朝。槐死后,儿子芒即位。芒在位期间,中原部落与沿海的东夷族继续交流融合。华夏民族的主体逐渐形成。芒死后,儿子泄继位。泄是一位性格强势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依托强大的国力,连续对外用兵,对不服从其统治的部落和方国武力征伐,并取得了连续胜利,泄死后儿子不降继位。
夏朝的版图进入鼎盛时期,不降是夏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共在位59年,不降晚年感觉儿子孔甲不够贤明,不是合适的继位人选,于是便将王位传给了弟弟扃(jiong)。扃为人沉稳多谋,处理政务的经验也很丰富,但此时强大的方国商正在不断对外扩张,对夏朝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扃死后,儿子廑(jin)即位,但只过了八年。廑便病死了。
临终之前,廑将王位传给了堂兄孔甲,夏后氏的权柄再度回到了不降这一脉的手里,孔甲之前的13代夏王,除了太康不太靠谱之外,其他都还是比较贤能的。更不乏像大禹、启、少康和杼这样的卓越君主,其他几位也都是优秀的守成者,但孔甲就不行了,不怪当年不降看不上他。孔甲性情孤僻乖张,喜怒无常,不仅迷信鬼神,而且还肆意淫乱,所以诸侯们对他都有了离叛之心。很多部落和方国的首领不再听从孔甲的号令。立国已达300多年的夏朝,自孔甲开始由盛转衰,并逐渐走向崩溃,史称孔甲乱夏。
孔甲死后,儿子皋(gao)即位,皋是夏朝晚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任期间,缓和了夏朝与周边方国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夏王朝内忧外患的局势一度转好,缓解了自身衰落的速度,拖延了夏王朝灭亡的步伐,皋死后儿子发继位,发虽能力较为平庸,但是却善于发现人才,他在位期间破格提拔了一批能力出众的大臣,其中就包括夏朝最著名的能臣关龙逄(pang),发死后他的儿子履癸(jvgui)继位成为第17任夏王,履癸做了52年的君主,在位期间仅次于不祥,同时也是夏朝唯一一位有谥号的王,后人给他的谥号叫做桀。
履癸是夏朝的最后一任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亡国之君,因为他死后的谥号叫做桀,所以史书上一般称呼他为夏桀,与600多年后的商纣王并称桀纣,而桀纣也称为暴君的代名词。夏朝的天下早已被桀的曾祖孔甲折腾的不像样子了,幸好祖父皋是位明君,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夏朝与周边部落方国们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和,但皋的在位时间较短,父亲发又极为平庸,中兴的良好势头没有延续下去。约公元前1652年,坐在王位上浑浑噩噩了17年的发病逝于斟鄩,桀就是在这种局面下,接过了父亲留下的烂摊子。
此时摆在桀面前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内忧,一个是外患,夏朝内部在残酷的压榨下,奴隶主和平民奴隶之间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导致社会经济萧条,在夏朝外部与周边方国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直接表现就是在桀继位时,诸侯们大多不来朝贺。如果桀也像父亲发一样无所作为,只是得过且过的混日子也就罢了。可桀却偏偏不是一个自甘平凡的人,他文采极佳,出口成章,身体强健,果敢有力,精力旺盛且充沛。打起仗来有万夫不当之勇。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子曾评价桀说:他不但身材伟岸,面貌俊朗,而且英勇敏捷,文武双全,《淮南子》上说:桀力大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