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江一寒一样。
绵娘跟着做了两天,一直等到豆腐的味道跟以前并没有什么区别了。带着两个人去桃源居,豆腐端到张师傅周管事掌柜的面前,三个人尝了之后,点了点头,味道是不错了,可是合作能不能长久还是不知道。
小宋豆腐的招牌打出来了,他们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由着绵娘这边更换人,毕竟是正儿八经的做生意,绵娘这样是不得已,没办法的事情。
这两口子守着宋知孝跟绵娘这样的亲戚,会不会做了几天的豆腐就嫌累了,转而去让宋知孝帮着他们找别的事情做?
这都是他们很担心的问题,而且对对方的人品也不了解,谁知道他们会不会仗着宋知孝的关系做出让大家都尴尬的事情来。
后面这一点,绵娘可以做保证,三叔三婶不是那样的人,前面的那一点,绵娘早已经跟三叔三婶说过,一样要跟桃源居签订文书。
白纸黑字写清楚了,谁不讲信誉就直接告到衙门里去,没有比这更好的凭证。
等到从桃源居里出来,三叔对着绵娘说出了心里话:“其实掌柜的他们想多了,这人啊,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要靠自己,我们现在拿到了这个做豆腐的生意,已经很亏心了,哪里还能去给你和大郎添麻烦,以后我们就是做豆腐,踏踏实实的过日子。”
三婶也说道:“没错,咱们现在这样的日子不是好过多了吗?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你也好,大郎也好,能有今天不容易,我们帮不上什么忙,可也要让人说上一句‘姓宋的没有孬种’,拖你们后腿的事情,给你们脸上抹黑的事情我们是万万做不出来的。再说了,你三爷爷也不同意。”
绵娘相信两个人说的全是心里话,因为在这之前,两个人还要将做豆腐的那套工具折了钱还给她呢,绵娘没要。
双方也是推拒了好久才罢休的。
不是每个人都像是李家那些人一样,跟吸血的蚂蝗似的,闻着味就来了,恨不得在他们身上喝个饱。
若不是出了那种馊主意,硬是将人逼走了,恐怕现在还要赖在他们家里。
宋家三叔三婶说的不是大话也不是空话,不管后来绵娘跟宋知孝宋知恩两兄弟如何,宋家的人都是踏踏实实的,守着自己的日子。
想要做官,就去读书习武,想要发财,就老老实实的找门路。
低调又踏实,真的是不肯走半点捷径,族里的孩子,也都以宋知孝宋知恩两兄弟为榜样,生怕人家从他们身上寻到宋知孝的短处。
不光是宋家的人,整个田家湾的人也是如此。
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没有人去攀关系走后门,仗势欺人。
大概每年过年之后的一次热热闹闹的流水席,算是田家湾的人最大的放纵。
他们将宋知孝绵娘江一寒视作他们的骄傲,同样的,也维护着这份骄傲。
农历七月十六:大吉,宜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嫁娶,安床,进人口,入殓,除服,成服,移柩,启钻,安葬,立碑,上梁。
宋家的房子上了梁,没有大操大办,可是依旧接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官员送的礼。
就算是宋知孝绵娘去年成亲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热闹过。
房子盖出来了,最后却没有做豆腐坊,而是做了村子里的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