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凌湘儿也没闲着,她凭借着自己从现代带来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继续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有时候,萧衍要去民间视察民情,凌湘儿得知后,便主动提出要跟着一起去,为百姓们义诊。萧衍自是欣然同意,每次出行,他都会安排好一切,确保凌湘儿的安全和舒适。
到了民间,那场面更是热闹非凡。
百姓们听闻睿王和睿王妃要来义诊,早早地便排起了长队。
有抱着孩子的妇人,焦急地盼着能让孩子快点好起来;有拄着拐杖的老人,眼里满是期待;还有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虽然身体还算硬朗,可也想来看看有没有什么调养身体的法子。
凌湘儿坐在临时搭建的义诊台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一边仔细地为百姓们把脉,一边轻声询问着病情。
“大娘,您这是受了风寒呀,平日里要多注意保暖,我给您开个方子,回去照着抓药,吃上几副就会好起来的。”
她耐心地叮嘱着,手上也不停歇,很快便写好了药方递给对方。
萧衍则在一旁帮忙维持秩序,还不时地和百姓们交谈,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
看到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会主动上前搀扶,那亲和的模样,丝毫没有王爷的架子。
百姓们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动,纷纷夸赞道:“睿王和睿王妃真是菩萨心肠啊,这般为咱们老百姓着想,真是咱们的福气呀。”
日子久了,他们的这些善举就在定京城中传开了,越传越广,越传越神,成了百姓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街头巷尾的孩童们甚至会把睿王和睿王妃的故事编成歌谣,传唱开来。
那欢快的歌声仿佛也在诉说着人们对他们的喜爱与祝福,让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温暖祥和的氛围之中。
然而随着凌湘儿的名声在定京城中传开,来求助凌湘儿的人也越来越多。
最后凌湘儿索性大笔一挥,在定京城中盘了个店面,开了个医馆,并且在医馆门前贴了声明,医馆不为赚钱,仅定期提供义诊。
于是,在京城那繁华热闹的街巷之中,有一处略显特别的所在,那便是凌湘儿开办的医馆。
医馆的门面不算特别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朱红色的大门总是敞开着,仿佛在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位前来求医的病患。
门楣之上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济世堂”三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透着一股济世救人的决心。
大门两侧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地蹲坐着,似乎也在守护着这座充满希望的医馆。
走进医馆,大堂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香,那是各种药材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息,让人闻之心安。
一侧的药柜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贴着药材的名称。
抓药的伙计们熟练地穿梭其间,按照大夫开好的方子抓药、称重、包装,动作一气呵成。
大堂中间摆放着几张桌椅,供病患和家属歇脚等候,墙壁上还挂着一些人体经络图以及养生的小贴士,处处都彰显着医馆的用心。
凌湘儿时常身着一身素净的淡蓝色衣衫,腰间系着一个小巧的药囊,在医馆里忙碌着。
她那张清秀的脸庞上,总是带着温和又亲切的笑容,可那笑容背后,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与倔强,只要是她认定要救治的病患,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不会轻言放弃。
这天,医馆刚开门不久,就涌进来一群人,抬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年轻男子。
那男子脸色惨白如纸,嘴唇毫无血色,气息微弱得几乎难以察觉。众人七嘴八舌地喊着:“大夫,快救救他呀,他突然就晕倒了,怎么叫都不醒啊!”
凌湘儿见状,赶忙迎了上去。
她的眼神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一边快速地指挥着众人将男子小心地放在病床上,一边镇定地说道:“大家先别急,都安静一下,我这就来看看。”
她的声音清脆而沉稳,有着一种让人莫名安心的力量,可她的心里却已经开始飞速思索着可能导致男子这般状况的各种缘由。
凌湘儿先是俯下身,凑近男子的脸庞,仔细地观察着他的面色,眉头微微皱起。
“这脸色如此苍白,毫无一丝血色,要么是气血大亏,要么是遭受了重创导致失血过多,可身上并无明显外伤,看来问题大概率出在身体内部。”
接着,她又轻轻翻开男子的眼皮,查看他的瞳孔,那专注的模样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她的目光紧紧地盯着男子的眼睛,观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