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学三年级,她找到了在学校的优势项目:跳长绳、画画、唱歌,还被选举为体育、美术、音乐的课代表。
我曾经建议她每天背英语,给她买英语报,她通通不读不学。
她无师自通,学会了用iPad搜索信息资料,这可能是新冠疫情三年网课的必然结果。
勉强自己和别人能不能获取收获,这一点真的很难说。想起来一个真实段子,买了学区房、上了三年网课。这些家长应该是按照经验和建议,做出了实践,只是合理的选择和行动也抵不过天灾人祸。
记得女儿刚要上小学的时候,大家建议上海淀的名校,说认识校长运作一下就行。先不说有没有钱一次给多少敲门费,这送礼送钱谋取不正当权益是违法的啊。
即便去上学了,不是就近上学。送孩子?租房子?两头跑,通勤交通成本和风险剧增。这样的勉强生活,何必呢?
当然名校自然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还不至于为了一个小学东奔西跑啊!
有人说名小学才能上名初中,才能考上名高中和名大学。这基本上是没上过名校的人说的话!
名校发展起来是靠善于教学的老师和善于学习的学生,还有的靠善于应试的老师和学生。瞄准的都是高考成功、上名大学。
名大学毕业是为了就业。但如今时代已经变了,曾经在大学扩招的初期不包分配,大学扩招后今天已经不能解决就业了。紧接着,研究生教育扩招,这一波人毕业也不能解决就业了。
再加上干部身份、工人身份的淡化,上大学只是一个成长过程了,基本上是一个身心健全发展的过程。
有一个话题,很多人讨论,事业和兴趣怎么协同和割舍?我觉得,事业和兴趣统一于不要勉强。
举个例子:建国后很多海外大科学家回来报效祖国,他们就是把科学事业和报国兴趣统一了。
如果说你的兴趣是吃喝玩乐,那你研究吃喝玩乐了吗?只是依靠吃喝玩乐打发时间那可不是兴趣,那是动物性。
我认为兴趣是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能产生。如果你勉强自己产生对什么食物的兴趣,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女儿遇到了合适的班主任和同学,班主任对家长一视同仁、同学们没有高低贵贱,大家交往都很简单、也就很正常。
女儿告诉我,即便在班上有摩擦,那处理方式真的很规范,比如女儿一直带着一本民法典儿童读物在班里解决学生之间的纠纷,她就产生了断案的兴趣。
其实就是解决纠纷的兴趣,因此她和我一起看了北京卫视的向前一步。讲的两个居民小区常年通用的一条道路被大门封堵的事情。
我的兴趣就是公平正义,逐渐就形成了走法律途径、不迷信权威的行事风格。
最近几年的经验就是遇事先沉的住气,不多发言、多看多想,搜索网络上的相关案例,搜集证据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