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祖父发生车祸的那一年,正是一九二八年。那一年,我曾祖父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姑奶奶周秀英,刚好十七岁。十七岁的她,看着她的重伤的父亲和满面愁容的母亲,还有那几个因为贫困而缺吃少穿的弟姐们,她的心里一片悲凉,想起这个曾经很富裕的家,如今却变得贫困不堪,大姑奶奶的心中有一种失落感。她希望,作为家中长女的她,能挽救这个灾难重重的家,能挣钱医治自己的父亲的伤,还能养育起自己的弟弟妹妹们。但是,想归想,她一个只有十七岁的姑娘,又拿什么去挑起这个家庭的重担呢?
十七岁的大姑奶奶周秀英冥思苦想,她希望自己能想出一条计策来。冥冥之中,她突然想起来了她小的时候,我的曾祖父曾经给她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少年人,他十四岁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他在孤独和贫困之中艰难地过着日子。有一天,他帮了一个陌生人的忙,那个陌生人见他善良,于是起了怜悯的心,给了他一点点钱,还教他做起了生意。于是,他用一根扁担,挑起了两个萝筐,去到了离家三十里地之外的县城,从盐业批发商那里买了两萝筐盐。然后,他又挑着两箩筐盐,来到了乡下农村,以高出原先批发价格的四分之一,散卖给乡下农村人。他一边走,一边吆喝着:“卖盐啦,卖盐啦……。”
乡下农村人听到吆喝声,见是一个少年人挑着盐卖,而且价格也比其他卖盐人低一点点,于是便纷纷来买这个少年的盐。于是这个少年人的两箩筐盐很快便卖完了,他也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钱。第二天,他又挑着两个箩筐从县城里的盐业批发商那里要了两箩筐盐,然后又挑到别的乡村里卖,第二天又挣了一笔钱。几个月后,他积下了一笔钱,并用这笔钱买了一匹小马,并用这匹小马驮着盐卖。于是,他不但感觉到轻松了许多,每天能卖的盐也多了起来,挣的钱也自然多了。后来呢?那匹小马变成了大马,他又将大马卖了,又换成了一匹小马。这样,他不但挣了卖盐的钱,还挣了卖马的钱。又过了一些年月,这个少年人逐渐长大,他又在行商的过程之中,发现了乡下农村的粮食的价格比城里便宜了一些,于是,他买了一辆马车,做起了贩卖粮食的生意,再后来,他娶了妻子之后,他不但做贩卖粮食的生意,还做起了贩卖牛马的生意。经过一番番的努力,这个曾经很贫穷的少年人,最终成了一个富甲一方的商人……。
当年,当我的大姑奶奶周秀英听了我曾祖父说的这个故事之后,我曾祖父对我的大姑奶奶问道:“女儿,你知道故事中的这个人是谁吗?”我的大姑奶奶摇了摇头,说:“不知道。”我的曾祖父说:“女儿啊,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你的父亲我呀!”
大姑奶奶周秀英想起这些,又想起了如今重伤需要医治的曾祖父,她想道:“阿爹啊,女儿我也要学一学你少年时做贩盐卖的生意。”
于是,十七岁的周秀英便用一根扁担,挑起了两个箩筐,来到了三十里之外的县城,并从盐业批发商那里批发了两箩筐盐,接着又将这两箩筐盐挑到乡下农村卖。
就这样,我的大姑奶奶周秀英挣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笔钱,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这个十七岁的农村姑娘每天都要到县城里进货,然后挑到乡下农村卖。
就在我的大姑奶奶正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她却遇到了麻烦。有一天,大姑奶奶把两箩筐盐挑到一个村子里卖,买了很久之后,天逐渐晚,大姑奶奶便打算将卖不完的盐挑回家。然而她在回家的过程中,经过一片山岭的时候,对面迎来了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大约二十五岁,他见我大姑奶奶独自挑着担子匆匆走路,又长得有几分姿色,并且这时天色开始暗了,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这个男人便打起了我大姑奶奶的主意,于是他将我大姑奶奶喊道:“喂,姑娘,你挑着担子急匆匆走路干什么呀?”
涉世未深的我的大姑奶奶周秀英不知对方恶意,于是答道:“我是卖盐的,现在天已经黑了,我得赶紧回家啰!”
那男人又说:“哦,你原来是卖盐的,请问你的盐卖完了没有?”
我的大姑奶奶以为对方要买她的盐,于是高兴地说:“不,还有一点点没卖完,大哥,你要买盐吗?”
那男人见我大姑奶奶这么问,便假惺惺地说:“你等一下,我看看。”
我的大姑奶奶周秀英于是停了下来,那男人于是来到周秀英身边,望了望周秀英箩筐里的盐,一边假装要买盐的样子,一边时不时地环顾四周,看有没有人,他说道:“啊,还有许多盐,这些盐你卖多少钱?”
十七岁的大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