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在南边,一个是铜岭,自商开国后就一直开始开采了,一个是铜绿山,是十几年前才发现并开始开采的。
南边?那就是南行去虎方的路上了?
我连忙让甲在地图上标记出来,甲看了看地图,很快用炭笔划了上去。
我一看,这不就是记忆中的江西瑞昌和湖北大冶吗?
嘶,一个在虎方的地盘,一个在息方的地盘。这。。。。。。好像有点难搞啊。
看我踌躇着,甲又在地图上比划着,说道:“好,现在我商的铜矿贡献主要从这三条路来。”
我看着地图,就见甲用炭笔画出三条从南边到殷都的粗线。
一条是沿熊耳山东麓,通过南阳盆地,穿越随枣走廊,抵达长江中游,再顺江到下游,这是跑到了越方了?
一条是与后世京广线平行,穿越大别山、桐柏山隘口,沿两条河水抵达长江中,再顺江至下游,这是又跑到越方去了?
还有一条是从安阳、原阳、商丘、永城、宿州过淮河到皖南。怎么还是往越方走的样子?
这也就是说,自己开挖的主力矿在南边两个方国的地盘上,主要贡献过来的又集中在东南的越方,这咋和我想的不一样呢?西边呢?山西不是好多铜铅矿的吗?西南虽然远点,从周方下去也还行吧。怎么西边居然不是贡献铜的主力?难道西边这些方国真有反叛之心?
那这考察调研还有必要搞吗?我脑子又变得混乱起来。
---------
注1:依据彭邦炯先生的研究所得,《商代史》卷10:商代地理与方国有引用。
注2:此处引用自张光直《商文明》,由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对地质调查等相关研究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