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继续考察,直奔内城南门,城门不到3米宽,却有7米左右深,看来这城墙挺厚实啊,沿着步道登上城楼,视线一下开阔起来。
内城的东西城墙继续向南延伸,估摸着差不多有两倍内城墙长度,最终和隐隐可见的外城南城墙相连,合抱出一个2平方公里左右的外城,另一条小河穿城而过,外城除开昨日见过的屯兵府库外,更多的是长条形草屋散布其中,估计那就是族人的日常居所了。几处点点火光伴随着缕缕黑烟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怀疑是不是着火了,却见城中人们毫无反应,我扭头看了看子。
子立刻上前指了指城门前最近的一处烟火说,这里是石器工坊,石器加工?都开始玩青铜器铸造了,咋还玩石头,垒墙?修路?盖房子?这些都是黄土夯的啊?不解,等下看看再说。
子说完,又指了指前方最远处的烟火说,那里是铸铜工坊,哦金属加工毒性较大,所以搁最远的地方,讲究!
子接着指向最左边,那个西面外城墙下的是骨器工坊,转身又指向最右边,那个东面外城墙下的是陶器工坊。
原来外城还是工业区,那商贸区和农业区呢?商贸区应该有吧,后世不是有玩笑说商朝为何叫商,因为都是做生意的啊,现在隔得远,目测分辨不出,还是等会逛外城时再看看。至于农业的话,估计就这建筑密集度来看,这城里怕是没戏了,应该还在城外,那我的封地还不仅仅只是一座城咯,想想还是有点小兴奋啊。
“咦,那东面外城墙怎么空出来一截?”我奇怪地问道。
“嗯,那是刚拆的。”子愣了愣,补充说:“外城正在扩建,是好你之前安排的。”
好吧,扩建没毛病,看着城下挤挤密密的居民区,我颇有兴趣地问子原来是如何安排的。
原来我举族迁到这里后,纯粹的军堡设计仅能勉强把族人塞下,而随着商国对外征战的胜利,并入我族的新人和封赏过来的奴隶越来越多,光靠野外的村子早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热切需要,我在族中长老们的诚恳建议下,决定上大基建,以此拉动内需,搞错了,以此安顿族人。
初定计划是将外城扩一倍,但我和几个管事的一合计,发现材料不够,人手更不够,只能先拆城墙,边拆边修。这样一来可以把各家住不下的奴隶集中起来做工,减少人力支出,同时还可以让守卫在旁监视,降低风险发生,至于睡觉,那自然是睡在工地上了。二是可以让之前借住在族人家里的新进群的小伙伴可以安心在新的城区建房子,有效缓解原有国人的居住压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至于新的住房选址和宅基地面积规划批准,以及原有区域调整优化的事嘛,好像没人觉得要有这个手续,就是一个先到先得,晚来没有的路子,让我十分好奇在如此这般达尔文主义模式下,这一天得有几个人要去见先祖。不过看着陪同考察的几位一脸冷静加不以为然的样子,作为社会新人兼担任领导岗位的我也只好和光同尘了。
重点工程自然要重点关注,于是先放下观摩当代工艺的心,顺着城墙直接前往工程区。
。。。。。。
人山人海啊!
刚出外城,迎面而来的就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一段新城墙已经立起,两边的新的土堆也快到了新城墙一半的位置。走更近后,我看到了什么?
在新城墙的断面使用许多长木板贴合,再沿城墙设计走向边缘处继续用长木板围住,到最后一块木板位置又继续沿城墙走向的垂直面立上木板,这不妥妥的就是曾经在乡下见过的夯土砖的模子嘛,当然这是个大号的,应该是墙模了。
再靠近些,看得更仔细了,木板还不是简单立上,同一平行方向的木板间还用麻绳相连,麻绳交织成一个立体的网,对的,就是像现代钢筋混凝土浇灌前的构造一般。正当我好奇现在用黄泥土也能浇灌吗,就瞥见了那快垒了一半的城墙上,三人一组用石块锤击覆上的黄泥土,果然还是夯土砖的路子。注1
在认真观摩施工工人的效率、精神面貌后,我有些难受的发现,除了我以外,就应该没人把他们当人了吧,一个个面黄肌瘦的,无论是和泥的、背筐的、还是夯土的,没有一个腰是直的,基本上所有的奴隶都在手脚发抖,除了监工的士兵不时地呼喝声,只有沉重地呼吸声与肉眼可见的一颗颗滴落在地上摔成八瓣的汗水。
与子低声讨论了下建设计划进度及现场人工成本开支后,我还是艰难地决定,在中午最热时候段增加奴隶休息时间,并再多拨付一些黍米过来,提高伙食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