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主宰江山 > 第六章 陈惠请客

第六章 陈惠请客

能搞定的了。

足足两个月,陈家烧出了卖相不错的骨瓷,烧出了600个抽水马桶,烧出了大几千袋的水泥,后者全用在了土门和小南沟的建设上,尤其是后者,陈家将小南沟的木栅栏换成了一丈三尺高的围墙,并且从村口开始铺起了路,只是现在还远没有完成。

两个月的乡下时光,陈鸣接到了陈岗的一封信,去鲁山县去了几封信,然后看到了两次土门集的分盐。每个月的十三四到十七八,这四五天的时间里,整个饮马河中上游范围内的村寨都派出青壮赶过来买盐。这些山民当然不会全用钱卖,他们易货换货。用风干的山珍野味,用皮毛,用药材,用自家村落里炼出的铁料,在土门集换回一代代发黄的私盐。陈鸣敢用自己的眼睛打赌,那私盐里面绝对掺了土。

两次分盐,陈鸣对陈家利益系统的最下游总算是有了一个直接的认识,至少有四十个村落。这些山民日子真的很苦,他们用自己全部的所得,换回生活所必须的食盐,以及粮食。这是每个村落都需要的购买的两样物质,山里面的土地很难养活全部全部的人。

穷的村落只能卖盐和粮食,宽阔点的村落还能卖些布匹。而除了这些以村子为代表的贸易队伍外,还有那些山民本身,他们也是土门贸易圈的顾客之一,只不过购买力相当够呛。

陈鸣第一次分盐的时候没有插手,第二次分盐的时候就跟在陈二宝身边做了个小跟班。这私盐之利益,算是给他估摸个大概。

四十多个村落,多则一月要用二三百斤盐,少则也要百十斤,因为山民都可以算是重体力劳动者。那些个村寨,人多的有五六百口,人少的二三百口,这些食盐他们不仅要当月吃,还要节省出来一些留作冬天里吃,冬天里一旦大雪封山,山里山外的交通就算断绝了,小南沟都如此,别的地方也不例外。并且山民要用盐来腌制野物、腊肉。

而一斤盐呢,鲁山官盐是18个铜子一斤【乾隆十年洛阳知县龚崧林编写的《查议盐价》一文中说,康熙年间,洛阳食盐价格是每斤15文铜钱;雍正年间,洛阳知县伍公下令,每斤降为13文铜钱。】私盐价格只有官盐的三分之一,而且质量比之官盐更好。

土门集一次分盐在八九千斤,因为土门集自家人吃的盐也都是私盐。但是八九千斤私盐的利对于整个陈家来真心不值得一提,真正为陈家积累财富的是陈家从这些山民手中拿到的山珍皮毛和铁料,这才是陈家的私盐队伍常备人力有五六十人之多的根本原因。

ps:新书上传,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支持!

鲁山县没有县丞,县衙除了一个知县大老爷外,只有一个主薄和典史。是的,与典吏只有一横之差的典史,少了这一横,人家就是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了。

掌管县境缉捕、监狱之职,属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文职外官,在县里的县丞、主薄等职位不全时,其职责由典史兼任。因此典史职务均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属于“朝廷命官”。在‘我大清’,典史年俸银31两5钱2分,养廉银80两。

鲁山县的典史不是鲁山人,他是汝州人,汝州州治之人。据说是走通了州同李大人的路子,州同就是州中的同知,就像州判是州中的通判,等同府里的同知、通判,担任级别要第一等的。汝州只有四个县,有州同而无州判。

李典史是真正会做官的人,来鲁山县两年,虽然也大快朵颐,但伸手只拿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不该是自己的决不乱伸手。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做官的人,和气生财。谁也不会排斥这种人,有后台——他自己也姓李,不知道跟李州同有多深的瓜葛,那李州同可是汝州边上的许州人。

许州也是直隶州,就是后世的许昌。

陈家对李典史有过‘认真’了解,这位典史跟李州同并没明面上的亲戚关系。可是李州同推他来鲁山当典史,而不是别人,那其中必有因由。只是陈家的层次还勾不到那个层面,无从打听细节。

反正李典史是规矩人,来鲁山之后对陈家并无构成威胁,陈惠平日里对这位也是很恭敬的。该走的礼数一点也不缺。

今日,陈惠请客。陈家没什么喜事,只是说高兴,夏收工作结束了,大家轻松轻松。当然这个‘大家’覆盖范围实际上还是很小的,除了户房几个正牌的衙役,就是其他五房的典吏、三班的班头等。陈惠在家中开了三桌,两桌衙役,一桌典吏、班头以及李典史和知县大老爷的钱粮师爷卢先生。李典史做上首,卢先生和陈惠坐左右。

陈惠身为户房典吏,也只能攀扯到这个份上了。鲁山县的终极大boss,岳文海,岳知县,陈惠是请不来的,他面子还不够。而且对于岳文海来,身为进士出身的堂堂官员与县衙小吏交好,那是绝对的耻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