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谁来掌管这个治世利器,朱由检的心里的人选倒是有几个。
朱舜水、陈子龙、吴伟业、张岱。这四人都是明末的大才子,每个人的名气在后世都是响当当的,而支撑名气的就是他们本身具备的超凡才华。朱舜水就不必再提,先说陈子龙。被后世誉为“明诗殿军”、“明代第一词人”的陈子龙可以说是上述四人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其特出之才情、文章,与铮铮之民族气节,毫无争议的成为明末清初文坛盟主。《明史》中也有他的本传,称其“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其诗歌创作,尤其是中后期诗歌创作,旨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的精神。特别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所以其诗感慨时事,关心民生,雄深豪迈。沉郁顿挫,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同时文辞华美、音韵铿锵。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是结束明代复古派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大诗人。而这位大名士在历史上的结局也是十分地悲壮。在抗清被俘押往南京的途中,途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他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以死,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时年四十岁。今年三十四岁的陈子龙正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虽然还没有经历前世历史中那些坎坷,但其才华依旧是冠绝群伦。崇祯四年时,在朱由检的授意下,陈子龙在观政结束后,被吏部派往南京府为官。从锦衣卫呈送的奏报来看,这几年陈子龙在本职中还是表现的较为出色。从其处置的几件案子中可以看出,陈子龙刚正不阿的作风一如历史上那般,并没有因为环境太过平顺而失去自我。其实朱由检把陈子龙打发到南京府,并不是想看看这位名士的治政能力。他的初心是打算看看,在历史已经彻底改变之后,陈子龙和柳如是能不能走到一起。崇祯八年两人短暂同居过,彼此之间的感情还是相当深挚的。这一点从《柳如是别传》里还是能够得出确凿证据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两人终不得谐连理。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陈妻张孺人不能相容,柳亦不愿为妾。二是由于陈当时经济状况不能满足柳之要求。要知道作为秦淮河的培育出来的柳如是,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从原先那种千人宠万人哄的状态,骤然过起了清贫的日子。巨大的心理落差下,柳如是虽然与众不同,但一时半会还是很难接受的。这种事其实在后世屡见不鲜。许多山盟海誓,最终还是败给了柴米油盐。 朱由检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更为关键的因素,导致两人最终分道扬镳。朱由检之所以想玉成陈、柳二人之好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于柳如是地欣赏与同情。柳如是崇尚自由、平等的观念,以及在明亡后,先是欲投水自尽殉国,后又尽全力资助抗清义军的诸多行为。都充分说明了她鲜明地个性以及强烈的家国情怀,比之无数剃发易服的文人名士要让人感佩的多。但是,柳如是这种要求相对平权的观念,是现世传统观念绝对无法接受,而深受这种男尊女卑思想荼毒的陈子龙便是其中之一。朱由检认为,这应该是两人最终分开的主要原因。因为从后来“东林浪子”钱谦益,不顾巨大的世俗反对声,毅然以嫡配之礼迎娶柳如是入门。、给予其充分尊重这一事件看出,柳如是的内心深处,更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敬重,而不是把自己当做娼家女来对待。正因为钱谦益能给的陈子龙给不了,最终柳如是才在双十年华,嫁给了年过五旬的钱牧斋。但不幸的是,在钱谦益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享年仅仅四十六岁。对于这位奇女子最后的结局,朱由检也是慨叹不已。无论柳如是最终与谁结合,都不应该有如此凄凉的下场。他衷心希望,这位天生丽质,书画双绝,美艳绝伦,才气过人,容貌为“秦淮八艳”之首的女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归宿,让这个世界多一份美好的记忆,少一份阴暗和龌龊。不管首鼠两端的钱谦益如何为后人诟病,但至少在与柳如是的感情方面让人称道不已。他用行动表明,他是真的爱柳如是,并没有把柳如是当成某种玩具和工具。钱谦益在迎娶柳如是的时候,家中尚有正妻陈夫人在。老钱这一不合礼法的举动,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