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亲也有试过没那么早从养殖场回去,这种情况是父亲和四叔开船出海捕鱼,自己开船出海捕鱼是为了能省上第二天的鱼料钱,用自己捕上的鱼儿来喂鱼,我跟着父亲去过三次,第一次是出于好奇,在家乡的养殖场基本每户都配有一艘渔船,家里那艘是塑料树脂制成的,船身涂着深绿色的漆,大概是4到5米的长度,发动机是马力比较大的那种快艇,这类发动机合适捕捞一些游得比较快的鱼类,就是用速度来追赶鱼,渔船一般在船头的位置配置一台柴油发电机,发电机用电线连接着一盏高功率的白炽灯,利用白炽灯发出的强光来吸引鱼群实行捕捞,父亲在渔船的角色是操控发动机的,相当是渔船的舵手,负责渔船的前进方向与决定在何处捕捞鱼儿,而四叔是手拿着长长的抄网来捕捞鱼儿,之前一直听奶奶讲他们兄弟出海打渔的故事,那一晚总算亲眼所见,他们全程没有很多的语言交流,甚至一晚上都没有讲一句活,这种行为也证明了父亲与四叔是多年的合作才能产生的默契,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行动与想法,彼此相信着对方,所以不需要用语言来传达,从上船准备各自需要的穿着装备,到各自需要负责的工具都一清二楚,渔民的穿着装备并不是像平日那么简单,不是觉得天气寒冷时就穿厚衣服,天热就穿单薄点,深夜的大海,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会使冷得瑟瑟发抖,我第一次出海捕鱼就吃了这没经验的亏,那晚正是炎夏,在养殖场的白天我是光着膀子到处跑的,有时太热了还会扑到海里凉快凉快,到晚上出海时,我还依旧穿着短袖短裤,父亲在出发前嘱咐着我要穿上一件外套,讲到晚上会很冷,但我无知地讲着不要,父亲一直都不强迫我做任何事情的,这算是对我的溺爱,这次也一样任我的选择。
随着渔船越来越远,我们看着养殖场的灯光越来越暗,直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夜色也越来越黑,海面的寒风迎面袭来,带来身体寒冷的还不只是寒风,渔船的行驶速度很快,遇到波浪时渔船会飞离海面,再压下来,这时海面会掀起浪花向船尾方向撒去,那冰冷的浪花会湿润皮肤,这种寒冷就像所处冬天感受的刺骨一样,不一会的时间我就全身发冷,嘴唇都给冻成紫色,身体不受控制地发抖,父亲发现了我的情况,他马上脱掉上衣递给我穿,拿过父亲的上衣穿上,我马上蹲在船尾,身体紧缩起来,因为是穿着短裤的原因,蹲着是防止浪花给打到脚上,我时不时回头看看父亲,父亲虽然给海水打湿了全身,但他依然坚守操控发动机的岗位,我没有看到他有一丝的退缩,我是想象不到父亲小小的身躯会有如此大的力量,让他不惧风雨不惧寒冷,那一晚父亲的渔船并没有一丁点的收获,而我只收获了一种属于夏天的寒冷。
那一次是我第一次亲身感受了一回渔民,这种出海打渔的体现算是体现了一个上半场的渔民,因为我们是不在船上过夜的,所以讲是上半场,有些渔民出海捕鱼会在船上睡觉,到早上黎明时就起来把渔网拉起来,如果是有收获了就选择开船回港口卖鱼,有时遇到没有收获,还会在船上再待上一天一夜,甚至几天几夜,直到带上船的粮食快吃完了才选择回港口,在船上待着风吹日晒的,渔船摇摇晃晃睡觉都不安稳,为什么这么傻不回家休息再出海,这样不是可以在家洗上一个热水澡,吃上一个热呼饭吗?那是因为发动机消耗的汽油是比较多的,渔民为了能省下回港口的油费,会选择继续在船上待着,这也是这行业的辛酸,看似一个高回报的行业,但同时也承受高强度的付出与风险,海上的风险是预估不到了,突发的狂风骤雨,或是机器发动机会失灵,现在的通信和天气预报比以前先进很多,能减少很多事故的发生,在父亲小时候做渔民这行业,打渔就是一个超高风险,拿命去赚钱的行业。
渔船的出海成本是比较高的,主要是提供发动机动力的油费支出,海上渔船发动机消耗汽油比陆地发动机的要多得多,海面的阻力是比较大的,渔船是与海面的受力面积比较大,受海水的阻力也相应比较大,这就需要发动机必须要有很强的动力,我陪同父亲出海打渔的那一年,国家还没有渔船能源补贴政策下来,很多渔民就因为这个高消耗的原因纷纷卖船转行,我身边的同学家里还有亲戚都有好些人都因此放弃渔民的生计,他们每次出海打鱼所赚到的钱都抵不上那一趟所消耗的原油费用,是大概在2003年左右国家看到渔业这个行业有着较大的产业变动,才出台政策补贴油钱给渔民,这才让渔民撑了下来,要不然那会淘汰不少高耗能的渔船。
第一晚的出海打渔我们是空手而归,我是带着失望的心情回到家,但也仅仅是失望,直到第二天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