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去深圳发展的机会,父亲就把五金店全交给母亲打理,他却一心投入做养殖业,,养殖业可以一下子赚上大钱,十万甚至几十万都可以实现,这种赚大钱的事业才是父亲所想追求的,父亲决心要干好这行业的一个证明就是当时父亲所选用建造养殖场的材料是全村最好的,养殖场是一种网箱养殖,用渔网围成正方形,连接铁块沉入海里,然后将渔网绑在一根根长长的木板上,木板因为拥有浮力可以让人们踩在上面作业,这种海上养殖场一般配有一间小木屋,小木屋方便人们休息和放置一些日常干活工具,也能充当放鱼饲料的仓库,木屋旁边还有一间小的屋子,是当厨房用的。建造这种养殖场主要用的材料为木材较多,木材越粗大,越方便人们在上面作业(喂鱼投食,替换渔网等),随之所花费的材料成本也就越大,我孩童的玩伴和一些同学家也是做养殖这块,那时我有去他们家养殖场玩耍,对比起来他们家所使用的木材都较细小。
养殖场都是坐落在离海滩不远的海面上,方便人们可以上岸补给生活用品,同时鱼贩收购也较方便;父亲将家里的养殖场放置在一个小码头正前方,这方便我们上去养殖场,那时搞养殖场的人都是通过小船划到养殖场的,而小船一般放置在码头旁边,离码头越远,小船划动的距离也越远,父亲显然考虑了这点,这也很符合他的作风,做事情总思考周全,不知道是他自身的完美主义,还是一开始父亲就打算将养殖业作为他一生奋斗的事业。
养殖场是在我小学二年级做起的,一直到我高二时父亲才彻底将它结束,他亲手将它卖掉,其实用彻底之词也不算合适,因为在之后父亲还想重新做养殖,他想重新拼一次,想将在养殖场亏的钱赚回来,但无奈根本没资金启动,同时他也知道家里不能再承受失败了,所以这件事只能在嘴里讲讲,最终也没能付之行动。
那段养殖的十年光阴,这里面有我的童年,有父亲为之流下的血与汗,还有无尽的心酸,我对它的印象是深刻的,它在我的童年占据不少时光,我想认真写它,一是我与父亲在养殖场所相处的时间是比较多,父亲那个在烈日和寒风下辛勤劳动形象一直印在我心中,还有使我思考父亲为什么会败在这里,一个这么聪明且勤快的人为什么会败在这个地方?
讲起父亲的聪明,一来是我打心底认同父亲,哥哥也讲过自己不及父亲聪明的十分之一,母亲更是多次讲过父亲是一个什么事情都会的人,她眼神总能闪烁出那种崇拜,养殖场的小木屋是父亲自己亲手搭建的,五金店的货架也是他一手弄出来的,五金店卖出去的货物有一些需要修理的,例煤气灶、热水器、洗衣筒,他也总能帮人弄好,村子的人和父亲接触多了,有很多老顾客遇到需要修理的家电日用品,都会自动找上父亲帮助,事后也常常称赞父亲的能干。
这种聪明在一些亲戚口里,他们会觉得是一种家族遗传,爷爷是一个工匠,在经历开砖厂失败后,爷爷不敢再去大手笔冒险创业,他利用年轻所学的手艺帮村子人修理钟表(一种装在大木盒子里的大摆钟),剪裁玻璃,修补烧水煮饭的锅,还有自行车的补胎换车链,其中有一种倒铅技术是村里是最出名的,村子的坐落沿近海边,老人常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村子大多数人以打渔为生,其中捕鱼常用的工具是渔网,渔网以尼龙这种轻又有韧性强的材料制造而成,材料轻是便于渔民可以凭人力操作,但缺点却是可浮于水面,这就需要一些质量较重的东西固定在渔网上,使渔网沉入海中,达到捕鱼效果,而铅作为一种金属,它质量重且不会生锈,并且价格不贵,铅的这种属性成了这辅助工具的最佳选择,爷爷知道渔民这一个需求,他学着制造出这种可嵌在渔网的铅子,他在沙子上做好一个模型,然后把铅块用柴火熔化成液态铅水,再把铅水倒在沙子上的模型中,等铅水自然冷却就成了设计好的形状,爷爷凭着这手艺在他八十几岁高龄依旧有渔民上门求铅。
讲过遗传的头脑,三叔更是家族最具代表的一员,他是全村公认最聪明的人之一,在他去世时,有村民对我们讲道村子最聪明那个人走了,三叔的身上有着太多的传奇和可惜,在父亲经营渔船发动机时,遇到机器故障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因为这些机器都是从国外出口的,国内很少找到零件去替换和维修,那时常常会遇到发动机金属外壳的一个把手损坏,把手也是金属件,在经常潮湿与盐度较大的环境容易给腐蚀断坏,三叔成了村子第一个解决这难题的人,他在爷爷做倒铅子的模具房里,做出一个把手的模具,接着将铅水倒进去,冷却成了把手的形状,最后还成功安装在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