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午经过床上大战后,下午真是受惊了也是。遇到一批流民,从东北逃荒过来,看这边马车比较多,以为有粮食,想过来抢,这种情况,真是找死。这批流民虽然手里有些兵器,但是也大部分是以木矛为主,李自敬都不用下场,这边20个火筒兵三段连击基本上就把前面几个冲锋的有兵器的干掉了,这边损失几乎没有,就是只有一个火筒炸膛的,手受伤了,还不是伤到敌人手上,伤到兵器手上。剩下的敌人直接崩溃要逃跑了,李自敬跨上战马也加入了追赶敌人的行列,在马上,借助马屁的冲锋之力,手中的刀不断的收割着敌人,李自敬连杀数十人,真的是有股痛快淋漓的感觉,这是现代有秩序的社会不能体会到的一种丧心病狂的感觉。不知道哪个名人说的,每个人心底都住着一只恶魔,只是没有释放出来罢了。
这块兵器的制造坏损率还是比较高的,再加上不知道放了多少时间了,疏于保养,战后总结,也是这个士兵平常训练不足,基本上没打过几枪,上手还是比较慌张。这就是显示出了不足,真遇上那种骑兵,可能子弹没打出去已经被人近身了,所以还是有很大问题的。
21世纪的视角让李自敬更加看重火器的重要性,李自敬又从这个李过那边来的几百人选出了200人,配到火筒兵这边,主要选的是这个最精锐的身经百战的人,这批人已经掌握了冷兵器的杀人技巧,而且这批人都是已经长期跟随闯王作战的,并且都已经有了家室,家室都是大顺这边给安排的良家子弟,对大顺的忠诚度还是比较高的。
每次停车驻扎,都由汤若望作为火筒教头来统一训练,刚开始那20人虽然是火筒老兵了,都升职做了十人长,跟着李自敬发财,吃的饱,现在还升官,对李自敬的忠诚度大增。
经过这次的意外,耽误了一些时间,又经过调整,终于在晚上到达了遵化,遵化这个地方是个古镇,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明朝属于战略要地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当年的时候委派徐达大将军北伐 ,因为长城的位置非常重要,太祖朱元璋就在遵化地区设立了守军,其中在遵化境内关口就有20多处,比如说马兰峪,洪山口,马蹄峪等地。因为遵化的战略位置越来越重要,明朝时期在兵力配置上将遵化列为第一线。顺天府的衙门也将遵化这个地方设为府邸。
在这里,李自敬终于见到了第一个历史名人,那就是蓟辽总督王永吉,王永吉也是刚从山海关回来,之前是奉崇祯的旨意去劝说吴三桂尽快去北京勤王。
可惜吴三桂当时也是忠心的,本来想着这个率领两三千精锐入京勤王,但是也怪李自成吹牛吹得太狠了,在这个攻打宁武关的时候,号称百万大军。这消息就让吴三桂明白,要想入京勤王,必须把所有的军队都带上,两三千人根本就是不管用,也挡不住这个李自成。
吴三桂之前驻扎在宁远,这个有3万关宁铁骑,还有一万官军,下面还有百姓军队的家属8万人,不可能要求下面士兵不管家人,就去北京勤王吧,带着这些老百姓,就需要开拔费,需要粮食后勤,就是需要钱,当时要一百万真的是不多,可惜就是这样崇祯也是一直没有拿出来。主要这些家属不带走,肯定会被满清鞑子屠杀掉,下面士兵也不答应,都是自己父母妻儿,强压都有兵变的可能性,所以说吴三桂也是不容易。尽管不发工资,吴三桂还是听老板的话出发了,在现代这就是劳模啊。崇祯可谓称得是黑心老板了,不发工资还强迫员工干活。
就是带着这么一批百姓,骑兵速度也成了步兵,一天也就是能走几十里路。就这3月20号的时候到达丰润,吴三桂还跟唐通一丈了,对得起崇祯了。后面听说北京被大顺攻下就回军了山海关。后面收到这个父亲的信,吴三桂从心底权衡利弊,还是想着投降闯王的。
王永吉呢也听说了北京陷落的消息,但是听说崇祯没死,这块也回到了遵化,王永吉这人是个聪明人,聪明人的立场可以随便变化,不然后面怎么会投降大清呢,还一直做到高位呢。
王永吉,明末清初江南高邮人,字修之,一字铁山。明天启五年进士,官至蓟辽总督。清顺治初荐授大理寺卿。旋家居。八年,起授户部右侍郎,疏请治理黄河,复其故道,又奏请清理、裁减湖、川、闽、广等镇兵饷,以救直隶等省饥荒。历兵部尚书,国史院大学士,管吏部尚书事。卒谥文通。
晚上,李自敬跟吴三辅参加了王永吉的招待晚会,由于时间太短了,王永吉现在还在这个蓟辽总督的位置上,因为也没有别的变化么。不过这种关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