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李自敬的话,闯王看着这个神情庄重的三弟,一时间也是陷入了沉思。冬暖阁的气氛突然是有些凝固,这个时候外面走进来一个太监,长得高大魁梧的,脸上也是伤疤林立,主要还有胡子,这是最近这个大顺军队中刚选拔的一批,对大顺忠诚无比,忠诚的愿意割肉的人啊。这就是闯王李自成的底蕴,专业造反几十人,可能天下战略治理中的额那种人才有所欠缺,但是底层这种肯卖命的人还是积累了很多。这些人都已经被闯王的恩义所洗脑,洗脑十几年,有一部分人已经从心底里认为闯王李自成是要解放底层百姓,拯救全天下的英雄。这不闯王打进北京了,也住进皇宫了,这块内宫也需要人,明朝的那些太监不知道有多少刺客杀手,闯王也不敢用,这不选了一部分老兄弟净身入宫了.
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积累出来的,这个进来的太监原先也是闯王的侍卫出身,名叫李忠贤.李忠贤李自敬还是比较熟悉的,原先也是李自敬兄弟的老乡,李家庄的人,这人原先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侍卫,但是有一点那就是识字.这名字取得一看就是后面当大太监的料,也是.反正现在李忠贤从一个普通侍卫升任了这个闯王李自成的贴身太监,主要负责这个传宣李自成旨意的活,这可是司礼监太监要干的活,这个前途不可限量呀,所以说男人要想往上爬还得对自己狠一点.预先练功,必先自宫嘛...
这人进来,站着一拱手行礼道,然后表情有点沉重慌张的说道:"大王,不好了,不好了.东北那边听说鞑子有向我们边界入寇山海关.西南张献忠没有接受大王封他为益州牧的旨意,南边这边南京这边马士英得到江北总兵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的支持,拥兵迎朱由崧进入南京,先给他以监国的名义。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朱由崧即帝位,年号弘光。户部尚书高弘图与史可法、马士英等被推入阁,史可法仍掌兵部事,马士英仍督师凤阳。"
李自成听到这一连串的坏消息,也是内心烦躁的再殿内走动起来,真是但凡成大事哪里有一帆风顺的,本以为进北京挺顺的,没想到现在东北,西南,东南没有一个领旨的,全部起来反对他李自成,李自敬在旁边也是陷入了沉思,历史上的情况再现了.张献忠确实是个枭雄,也不是个干于人下的主,多尔衮也是枭雄,一直在伺机而动,关键吴三桂现在靠不靠得住还很难说,南明那边虽然现在崇祯没有死,但是南方马士英,江北四军这些军阀,也是不会坐以待毙的.正所谓乱世有兵就是草头王,他们怎么会轻易就顺服呢,天下是打出来的,不是招降招出来的,没有万千尸骨跟鲜血,怎么能铸造新的王朝呢.
李自敬看这个李忠贤吞吞吐吐的,看来坏消息还没有说完,显然是看到李自成盛怒,爬牵累自己.这个时候虱子多了也不怕多了,李自敬踢了他一脚说道:"还有什么坏消息,一起说吧"
李忠贤看了下李自成阴沉着的脸,只能低声说道:"我们派往地方上的官员中,山西、河北、山东以及豫东、苏北,除了山西河北这边比较顺利,其他地方都遭到了地方上当地地主的反抗以及驱逐",当然这也是与大顺采取的三项基本政策有关,三年免征,平买平卖、追赃助饷,前两项除了一部分上任不同意,大部分对于这项政策肯定是支持的。但是这个追赃助饷这块,钱大部分都在地方豪强士族地主手上,这些人在地方上很多都有家丁,建有家族堡垒,凝聚力还是很强的,这个时候肯定要让他们拿出钱来肯定是要要刀刃相接的。
但凡封建王朝,除了开国,一定记住宜缓不宜急,尤其是建国时期肯定是要缓一缓,很多政策你可以秋后算账,但是天下未定的时候,一般是采取伟人说的政策,统战思想,联合大部分可以争取的力量。
朱元璋刚开始不也是靠的流民部队,但是坐天下的时候,用的却是却是读书人,地方上管理也是地主为主,这就是封建王朝的本质,地主士族当政,这两股势力到最后实际上是一股势力。
危机到来了,一个处理不好就是跟历史上一样,天翻地覆的结果,现在唯一就是最强的敌人在北方,在大清在鞑子,这一战必须打了,只有打赢这一仗,才能从容收拾军队南下,南面的敌人是挡不住大顺的军队,但是鞑子就不好说了。
看来大顺大清必有一战了,这场战争的关键还是在吴三桂,李自敬也是在深思,历史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现在又到了历史的轨道上来,这次就看吴三桂到底向那边了,不过李自敬连肉身都牺牲了,贡献了,现在是姻亲的关系,李自敬认为这个吴三桂选择大顺这边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但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