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出去了一天不见人影,阿禄不在府上替温深时办事去了,温苑秋想让他给讲一些新奇故事给她解解闷,现在也没有办法听了,琅冬跟着宋苑帮忙去了。
她一人在府上百无聊赖,望着院墙外面重叠的杨树空枝出神,忽然她看见院墙外面飘飞起红绫,她眼前一亮。
她搬来高椅扒着院墙,踩上院子那一棵槐树往外看。原来是周围的街坊邻居纷纷出来扫尘、张挂灯笼红绸,隐隐的还能听到卖豆腐小贩行街穿巷的吆喝声。
彼时晨光熹微,已接近正午时分,太阳从厚重云层中透出丝缕绵薄阳光。
这时,有人发现了在高墙院落里冒出个脑袋的她。
对街的一家人忙不迭的张挂灯笼,但一家老人幼儿都行动不便,比别家弄得都慢。
坐在门口石阶上一个半大的孩童,拿着快跟自己半个人那么大的糖葫芦串正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她,忽然孩童伸出手指着:“院墙……人…人…是姐姐……”
听到孩童咿咿呀呀的说话,一对老夫妻回头顺着目光往王府看,他们看清了人后纷纷震惊不已:“郡主...郡主怎么爬墙上去了?”
温苑秋正在看不远处街巷里几小孩个拿着不知名状的玩意玩耍,闻声她回过头看见了他们:“啊?姜婆你方才说什么了?我在看那边,没有听见。”隔了一个街道距离较远,她伸着手指着街边东面,大声说道。
那对老夫妻看着她在高墙上乱动,心里直发慌,生怕她掉下来摔着,急忙招着手:“郡主,快些下来吧,院墙高容易摔下来,不安全。”
她看着姜家门前的物什以及门口坐着孩童,不由得询问:“姜婆,你们家只有你们三人吗?姜伯呢?”
姜公年岁大了耳朵听不见,她说的什么他一个字都没听清,只有姜婆一直跟她说话。
“都有事务在身,至今还未回来呢。”
姜家虽然小门小户不算世家大族,家中小辈大多行商或为医,家中不算特别富足,但日子过着十分舒心,基本生活上需要什么便能有什么。
两人对街传话,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孩童已经跑到了王府的院墙下面来了,他一手拿着糖葫芦,一手抓着几个糯米纸包裹着的彩色糖果往上扬手,嘴里咿咿呀呀的不成句子:“姐…姐姐下来…若儿…糖…”他伸着肉嘟嘟的手一直拼命往墙上伸,隔着这么高的院墙,他要给她吃糖。
她心尖尖上一柔,伴随着她发饰上的银铃清脆的叮铃声,她旋即就跳下了院墙跑了出去。
今天是桂木和槐木给她梳妆,头发绾成两个低发髻,再用上回她看杂耍时束发用的带银铃的发带给她束上,两条发带余留下的丝绸垂在身后。
她今日着了身喜庆的红绸貂绒袄,上面绣着梅花枝,领口和袖口都带着短绒。
白雪配红绸,自是美不胜收。
“姜婆,我帮你们挂灯笼吧,肯定能把你们的灯笼挂的比别家的好看。”
“使不得使不得,您贵为郡主不可帮我们做活,这样不合规矩,我们自己来就好了。”老夫妇急忙摆手,将东西都藏到身后去。
而那个孩童跑过来扯住她的衣裳,又将手伸向她,他粉雕玉琢的小脸白里透红,身上穿的很厚实,圆圆的像一个奶团子,他委屈巴巴撇着嘴:“姐姐…糖…不要…”
她差些忘记了还有这个孩童,方才脑子里满是要过来帮忙了,她弯着腰不想磨灭他稚嫩的期许,便拿了一颗放在嘴里,然后捏了捏他软乎乎的脸蛋:“现在姐姐吃了,可不要不开心,到时候姐姐请你吃好吃的如何呀?到时候再带你出去玩如何呀?”
小孩子好哄,瞬间就喜笑颜开,张开手臂抱着她的腿。
她转回话锋同姜婆说道:“婆婆你就让我帮你们挂吧,咱们邻里多年,而且记得小时候我常出来玩,你总给我拿糕点吃呢,我还记得以前我们铺子上客多伙计少的时候,你们还在我们的铺子上帮过忙。近邻应是最亲的,况且现在家中只有你们两位老人和一个半大的孩子,做这些爬高上低的事情才不安全呢,万一出了什么差池……”
说到这,她感觉自己的话不妥当又急忙解释:“呸呸呸瞧我着嘴,大过年的说些什么不吉利的话,你们才不会有差池,这些放着让我来吧,我可会挂灯笼了。就连皇宫里头宴会上需要什么,我也帮过不少忙呢。”
她拉着姜婆的手撒娇,说什么都想帮个忙。她很真诚,姜婆心里感动万分,不停的说着感谢的话。
脚边的孩童像是听懂了她的话,扯起她的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