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人刚吃过早饭,县令大人骑着高头大马就到了宝珠村,身后跟着二十多个扛着麻袋的官差,一路上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君县令也没去黎家大宅,直接带着人去了玉米地。
村里收完地闲下来的村民们,见有热闹看,也都三五成群地来到了黎家的玉米地。
黎老汉领着黎家众人也到了玉米地,黎春枝先去了地里,示范了一下怎么掰玉米。
黎家众人和一众官差就都下了地,七扯咔嚓,乒了乓啷,众人拾柴火焰高,只一会儿就掰好了一亩地。
地头就放着村里的大秤,掰下来的玉米棒子装上麻袋就能直接称重了。
虽然还没去除水分和玉米芯,但大家都是常年和庄稼打交道的庄稼汉,通过估计就能估算出玉米的大概产量。
况且,这些天都是响晴响晴的大晴天,玉米棒子在杆子上就晒了半干了。
由于今天收成的是新作物玉米,所以黎家的男女老幼都来了,连叶儿和芽儿两朵小可爱也来了。
村里的男女老少也来了不少,都等着听结果呢。
村长和族长带着家里的闲人也都在场。
村长还从家里搬来了桌椅茶水,县衙的师爷早就拿着本子等在大称旁。
一袋袋的玉米过秤记录,师爷打着算盘将总数算出来后,惊讶得本子都掉到了地上。
君县令着急地问:“亩产多少斤?”
师爷本来就岁数不小了,这一激动,话都说不利索了,村长连忙递过去一碗茶水,师爷接过去咕咚咕咚喝光,这才平复下激动的心情。
“连麻袋亩产两千两百斤!”
师爷一报出这个数字,人群立马就炸开了锅。
议论声如潮水一样哗啦啦涌了出来。
“什么,亩产这么高?两千多斤!”
“天呐,我听到了什么?亩产两千多斤的粮食!”
“是啊,我都怀疑自己听错了,哪有这么高产的粮食?”
“没错,师爷说的就是两千两百斤!”
虽然有些人听黎老汉说过这玉米的产量,但听说和亲眼见还是不一样的,亲眼见到这么高产的农作物,人们还是震惊得下巴掉了一地!
“我看这玉米都有七成干了,去除水分和玉米芯也能有一千五百斤。”
“我看过了,玉米芯没什么重量,我估计亩产能有一千七百斤!”
“一千七百斤啊,这也太高产了!”
“这玉米太高产了,明年我家也要种!”
“高产是高产,就是不知道这玉米好不好吃!”
“好吃,之前黎家大哥给我家送过几穗青玉米,我们煮熟吃了,非常香甜好吃!比大米饭都好吃!”村长家的大儿子给众人解惑道。
“这么好吃,明年我家也要种,黎家大哥,一定给我家留几斤种子!”
“我家也要种,黎老伯,给我家也留几斤种子!”
“也给我家留几斤。”
“我家也要种子!”
“我家也要!”
人们群情激奋,纷纷高声叫着要给他留种子。
黎老汉也是一脸的激动,大声说着:“大家别激动,每家都给留种子,你们就放心吧。”
人们这才逐渐平静下来。
第二亩地,宝珠村的小伙子们也都下地帮忙,没一会儿就掰完了这亩地。
师爷核算后报数是两千三百斤!
人群又是一阵激动!!
接下来的三亩地,数量分别是两千一百斤,两千二百斤和两千二百斤。
平均下来,五亩地亩产都是两千二百斤。
经过几位有经验的老农民估算,去除水分和玉米芯,亩产能达到一千五百斤。
君无悔听到这个数字,严肃的脸上不由也露出了大大的笑容。
这不是普通的高亩产,这是能救活万千百姓的高亩产!
当然,这玉米的亩产还得是要晒干脱粒后才能定下来报给皇上。
村长家和族长家的牛车早就预备好了,一连拉了十趟才将麻袋都运回黎家大宅。
到了二进院子,黎老汉众人将玉米从麻袋中倒出来,晒到天井的青石地面上。
县令大人已经发话,留五百斤种子给宝珠村村民来年种,其余种子朝廷以五十文一斤全数收购。
黎老汉自是欢天喜地地答应下来。
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黎老汉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