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张煊?”
崇祯帝迟疑着接过了奏疏,打开一看,果然是蒙古大捷,又一次挫败了皇太极!
“哈哈,哈哈哈哈。”
崇祯一直视皇太极为心腹大患,更总是爱拿自己和皇太极进行比较,眼见皇太极又一次被挫败,高兴的大笑了起来。
可是笑着笑着,却又突然疑惑:
“不对啊,温体仁,朕不是让你去查周延儒和孙承宗吗?还有这个张煊,这个张煊到底和他们是不是一伙,有没有党,你快去给朕查清楚。”
“查清楚了,全都查清楚了。”
大出崇祯的意外,温体仁兴冲冲地又拿出了一份奏疏。
“陛下,全都查清楚了,那张煊家世清白,无党无派,甚至之前从不曾与孙承宗相识,更绝无舞弊之事,他的功劳全是实打实靠着本事挣来的……
而且陛下,臣要参孙承宗一本,那张秀才如此奇才,孙承宗居然想要埋没他的功绩,真是其心可诛啊!”
崇祯被说得一愣一愣的,“居然有这种事?快,拿来我看。”
此时此刻,温体仁已经意识到,张煊屡立奇功,又家世清白无党无派,必得崇祯赏识,将来定贵不可言。
尤其是张煊无党无派这一点。
这就意味着,张煊毫无根基!
仅此一点,让从未与之谋面的温体仁,也不禁生出了想要拉拢张煊的心思。
试想像张煊这样一个即将崛起的新贵,可不能被周延儒率先拉拢过去,到时候自己岂不危险?
先下手为强。
于是乎在这样的心态下,温体仁摇身一变,一边如实述说着张煊的功绩,一边又对着崇祯大肆夸赞起了张煊,直把张煊夸得天花乱坠,仿佛天上有地上无。
崇祯帝更是两眼放光,专注看着战报上一行行的文字,以及对张煊底细的各种调查结果。
要问崇祯他目前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人才啊。
遥想当初兄长驾崩,他刚一上任时,面对满朝文武,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
就算是挑选内阁这样的大事,也只能依靠抓阄的方式进行。
现在虽然比那时候要好多了,但在崇祯眼里,他并不认为他的哥哥朱由校是一位明君。
甚至因为魏忠贤的原因,在他心里他哥哥简直就不会用人。
他更从来不想用他哥哥给他留下来的那些老臣。
而现在,一个毫无根基、家世清白、又能力极强的张煊突然以这样屡立战功的形象,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天赐张煊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