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病
duck tembuse
一、概述
1、鸭坦布苏病毒病,又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病毒性脑炎、鸭鹅脑炎-卵巢炎综合征、鸭产蛋下降-死亡综合征、鸭黄病毒病,
是水禽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传染病;
引起严重的产蛋率下降、共济失调,卵巢出血、发炎。
2、鸭坦布苏病毒病,属于“新病”,2010年首次在我国东南部省份发现;
引起腹泻、采食下降、产蛋下降、神经症状;
3、病毒传播能力极强,感染率100%,发病率高、死亡率不高,但导致蛋鸭产蛋率从90%-95%降到5%-10%。
二、病原学
1、分类地位:鸭坦布苏病毒(dtmu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2、形态特征: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45-50nm,有囊膜。
3、坦布苏病毒的基因组
(1)tmuv是单股正链 rna病毒,基因组大小为 nt,只含一个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 frame, orf),编码一个由342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基因组5‘端有帽子结构,3‘端无poly a尾。
(2)该多聚蛋白经病毒和宿主蛋白酶的翻译后加工,最终形成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前膜蛋白 prm 和囊膜糖蛋白e)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ns4b和 ns5)。
在orf两侧分别是5\\u0027和3\\u0027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长度分别为94\/95nt和618 nt。
绝大多数水禽源tmuv分离株5\\u0027utr5\\u0027末端均为ag,而3\\u0027utr3\\u0027末端为uc。
4、培养特性:
在鸭胚、鸡胚、def、vero、bhk-21培养;
5、抵抗力:
对乙醚、氯仿、酸、热等敏感;
6、血凝性:
dtmuv本身不能直接凝集鸡的红细胞,但经过乳鼠(脑接种)增殖后用蔗糖-丙酮法处理后,可具有血凝活性,并且这一活性能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
能够凝集鸡、鸭、鹅、猪、鸽动物红细胞。
三、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主要危害鸭,各个品种(番鸭除外)、日龄均易感;
雏鸭(10~25日龄)和蛋鸭发病较多,且危害严重;
鹅易感性也较强、鸡和麻雀可感染发病;
2、传播途径目前不完全清楚,认为能水平传播;
3、夏季发病率显着高于其它季节,蚊媒在本病的传播上起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传播途径。
四、临床症状
1、产蛋鸭发病率可达100%。
2、病鸭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食欲降低、体温升高;
产蛋率急剧下降,1~2周下降至10%以下,甚至绝产,1月左右恢复;
3、个别病鸭排绿色稀粪;
4、表现明显神经症状,特别是刚开产的年轻种鸭。
瘫痪、趴卧、翻滚或不愿行走,驱赶时出现共济失调。
发病后期常表现为一个换羽过程。
5、死淘率5~15%,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可达30%;
6、病程1个月左右,20天左右开始恢复,恢复的程度与机体状况相关。
7、雏禽:以病毒性脑炎为特征,4~7天死亡高峰,死淘率20~70%。
五、病理变化
1、产蛋鸭病变主要在卵巢
初期充血和出血,中后期卵泡出血、破裂、变性和萎缩,可见卵黄性腹膜炎;
2、腺胃黏膜出血,胰腺出血、液化;
3、脾脏肿大、出血。
4、心肌苍白,冠状脂肪有出血点。
5、雏鸭病变主要在脑部
脑组织水肿,脑膜出血,有大小不一出血点;肾脏红肿,偶见尿酸盐沉积;
腺胃、肠黏膜出血;
心包积液,肺脏水肿和出血。
六、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