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慈光庵
白玉蝶的子告父引起了全国的人民的关注。
很多老儒夫子都说白玉蝶不孝,子告父,还让自己的父母亲和离,是为大不孝的行为。
但是,也有很多女人,特别是当家主母和嫡出小姐们,心里暗暗佩服白玉蝶的所作所为。
观察大晋国朝上下,可能也只有白玉蝶这样大胆,做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有人指责白玉蝶,子告父,是为大不孝,竖子不可教也,有违孝道,大不敬,带着批评和指责的观念说这件事情。
也有人很敬佩白玉蝶,觉得十岁的小女孩为了母亲,很有勇气,非常敬佩,整个京城,乃至整个大晋朝,也只有白玉蝶有这样的勇气。
大多数的女子们,其实心中是暗暗佩服白玉蝶的,因为只有她才有勇气,做了他们心里想而不敢做的事情,他们心里想做而不敢做,都是因为他们心中被世俗观念禁锢着。
白玉蝶也不管外人怎么样说她,自从与白家打完官司开始,就为母亲追嫁妆,让白家按京兆府尹的判决,折现银补偿,没有一点世俗观念,白家以为她会在舆论中不敢去要嫁妆,要银子,结果是盘算落空了。只能偿还。
之后,白玉蝶就一直跟着娘亲杨念念守在镇国公府,随母姓,改名为杨玉蝶,上了杨家族谱。
镇国公为了让杨玉蝶留在京城,不去水月庵,又将自己的镇国公府划了一半的园子修为佛院庵堂,取名慈光庵,让她在家带发修行,为母祈福。
镇国公府对外声称,她日夜守护母亲,为母熬药,偶尔去水月庵小住为杨家祈福。又取法号净尘,路人常常看见三个女子穿着尼姑服饰往返国公府与水月庵。
只见如今的净尘小师太,头带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袖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身后总跟着是两个侍儿,有时跟着的是无忧和无虑,有时跟着的是妙音和翠莲,一路飘飘拽拽的走来。
她游走于尘世间,又总是一副无关尘世的样子。
净尘小师太-杨玉蝶引用了她所在的平行时空中,南宋高宗时,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陈妙常的《摊破浣溪沙》作为自己庵堂,慈光庵,的山门对联。
寂寂云堂斗帐闲,炉香消尽爇沈烟。烘却布衾图睡暖,转生寒。
霏霏细雨穿窗湿,飒飒西风透枕珊。此际道心禁不得,故思凡。
常常笑自己修行不够,是"不洁不空,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凡尘未了,所以才得了法号净尘。
有贵女或者是官家夫人应邀游玩慈光庵,向外形容时,只道是,"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
高处山环佛寺,名曰"慈光庵“,净尘师太在前,妙音和翠莲跟在后面,领着众位女施主,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山门并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只见佛寺中山门、东禅院,西禅堂、耳房,后座房一应俱全。
庵中美景就是山上的红梅。庵中有二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净尘也是很看重折花插瓶的。交待妙音和翠莲,“凡折花,须晨带露,取半开者”。
或者是交待无忧和无虑,“须拣其受气完足堪玩者”
或者是教授众官家夫人和小姐,“梅,折枝不可太繁,择其有韵、古怪、苍藓鲜皴者,宜古铜瓶贮之”,诸如此类。
净尘指着一株梅花树说,"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欣赏。”
众人纷纷折花学插瓶。
净尘看见梅林中众位小姐夫人,喃喃细语,,,
冯梦龙的《古今谈概》记着一事:“程颐为讲官,一日讲罢未退,上偶起,凭槛戏折柳枝,颐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上掷枝于地,不乐而罢。”冯梦龙在此事后面评批道:“遇了孟夫子,好色好货,都自不妨。遇了程夫子,柳条也动一些不得。苦哉,苦哉。”
周敦颐的《爱莲说》个个都会念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尚且不可,更何忍伤之残之。
比之《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折花插瓶的各位佳人,赏雪梅,啖鹿肉,乃至比之袁中郎,濂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