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与程咬金所部由西向东,一路所向披靡,附属于薛延陀的各个部落纷纷归附大唐,漠南地区又重新回到大唐的势力范围内。
此时已经九月,气温大降,军中御寒棉衣不足。再者,征讨薛延陀的军事目的已经完成,因此程咬金便劝说李承乾,前去朔方与李勣汇合。
李承乾对他说道:“程公,俗话说得好,养虎须防患,斩草必除根。
如今薛延陀虽然众叛亲离,不复当初强盛,但是他们本部的实力并没有被削弱多少。
我们更应该趁着此时军心大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打到薛延陀的王庭,活捉真珠可汗。”
程咬金劝道:“殿下,话虽如此说,可是如今天气渐冷,荒漠戈壁又多有风沙,不利于行军打仗,何况我部步兵居多,深入草原腹地,恐怕难以取得战果。
不如先回去休整半年,待明年开春,天气转暖之后再战。”
李承乾说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天气对我们不利,对薛延陀人更不利。
漠北贫瘠苦寒,本来物资就匮乏,这一次薛延陀人兴师动众,横跨千里戈壁来到漠南,盘踞两个月终无所获,又被我大唐将士击溃。
如今天气转冷,他们没有储备足够的过冬物资,恐怕很难熬的过这个冬天。
现在我们趁他们兵力疲弱困乏,只用骑兵一路追到漠北,将他们的本部人马全部俘获,彻底解决薛延陀的问题。”
程咬金说道:“殿下,我军将士还从未有人到过漠北,人地生疏,恐怕很难找到薛延陀的主力。到时候一旦大雪封路,我军万一被困在漠北,后果可不堪设想啊。
再者说了,薛延陀民众有十几万众,牛羊马匹数十万头,而我军骑兵只有八千,恐怕也很难将他们全部俘虏。”
李承乾说道:“这个无妨,如今突厥,仆骨,回纥等部落已经重新归顺大唐,我从他们那里再召集一万骑兵就行了。”
“可是,这些都是异族胡虏,非我汉人族类,一旦到了漠北,他们突然反叛倒戈,那我们这八千铁骑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了。”
李承乾却不以为然的说道:“程公的忧虑不无道理。
不过这些胡人的弓箭皮甲做工粗糙,杀伤力不高,战斗力不强,即便他们反叛,我们和他们也是兵力相当,对于这些乌合之众,我们还是能够轻松拿捏的。
再者,强大如薛延陀都被我大唐打的丢盔卸甲,一溃千里,他们这些从属于薛延陀的小喽喽们,又怎敢对我大唐暗怀二心?
而且他们只是因为薛延陀的武力逼迫,不得已才臣服于他。
像突厥,契苾,回纥这些部族,本来已经归顺我大唐,在漠南草原好吃好喝,无忧无虑。
这次薛延陀征发这些部落的部众,与我大唐作战,各部所损失兵马都有数千人,他们早已对薛延陀人心怀不满,我们正好借此机会,让这些部落去向薛延陀秋后算账。
如此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上上之策?”
程咬金心悦诚服,便问道:“殿下英明睿智,老臣愚钝深感惭愧。臣愿意做先锋官,亲自率领八千铁骑深入漠北,生擒真珠可汗献于朝堂。”
李承乾说道:“老将军戎马一生,勇冠三军,您能主动请缨,我深感钦佩。
不过此次远征不比以往,天寒地冻,路途遥远,行动艰苦,老将军虽然神勇无敌,可毕竟上了年纪,恐怕经不起这趟千里奔袭。
而且您是开国元勋,国家柱石,一旦您遭遇不测的话,又让我如何向至尊,向全军将士交代呢?
所以我决定亲自领兵,与将士们同生共死。长枪所向,薛延陀王庭牙帐,必与将士们饮马色愣河,勒石燕然山。”
……
李承乾毕竟是太子,程咬金苦苦相劝不成,只好带领步兵先回朔方,李承乾则亲率八千铁骑长驱直入,奔向燕然山。
当他们到达薛延陀王庭的时候,又正值天降大雪,一连半月有余。
骑兵战马多有冻死冻伤,李承乾只能下令暂时建营休整,也好等一等突厥回纥等部落附属军。
唐军这边行路难,薛延陀那边也不好过。
他们原本还以为能轻轻松松占领漠南,今年冬天就准备在漠南过冬,因此在漠北就没有储备足够的粮草和御寒衣物。
然而但是很可惜,这一趟远征不仅没有达成目的,反而还损兵折将,连手下的小弟们都纷纷倒戈,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