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李承乾这边,他率领的五千羽林军都是拥有龙马精神,斗志昂扬的精锐部队。
他的行军方式是,每前进三个时辰,就休息一个时辰,劳逸结合,昼夜不停。一天的行军时间长达十八个小时,行程一千里。
如果有人实在困的受不了,那就让身边的同伴把自己绑在马背上,让马自觉跟着大部队跑。
有部将恐怕这种高强度的急行军,会严重损害士兵的身体健康。而且疲惫之师,就算到了庭州,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战斗力。
李承乾作为后世的穿越者,他知道人类轻步兵的巅峰,曾经在朝鲜半岛,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在穿山越岭,没路开路的情况下,一天一夜的急行军都能达到两百八十里。
而且在到达目的地后,还能立马投入战斗并取得胜利。
作为一脉相承的战斗民族,尚武精神才是战斗力的支柱。
因此他十分自信,即便是劳师远征,也一定能完胜西突厥和薛延陀。
第七天入夜时分,他们已经走到了距离庭州一百八十里的地方。
部下觉得,此地已经距离庭州很近,说不定有突厥人的探子,如果再贸然前进,恐怕会被突厥人发现,这样就起不到奇兵突袭的效果了。
而且将士的体力已经耗到了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军,恐怕也无法完成冲锋陷阵的任务。
李承乾觉得也是,冷兵器打仗不比热兵器,体力才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因此他命令部队就地安营扎寨,埋锅造饭,然后人不卸甲,马不离鞍的抓紧时间休息。
三个时辰后,也就是凌晨十二点,部队再次开拔,做最后一次急行军,两个小时到达庭州城下,向西突厥和薛延陀发动突袭。
为了打消将士们的疑虑和怠慢之心,他向众人讲了一个西汉的故事:
“七百年前,汉朝有一个西域校尉,名叫陈汤。他曾经率领西域属国五千人,斩杀了匈奴人的郅支单于。
匈奴人其实就是突厥人的祖先,突厥人的祖先打不过我们的祖先,自然突厥人也不可能打得赢我们。
当时匈奴人进犯西域,皇帝曾问陈汤,汉军能不能打得赢匈奴,陈汤回答说,
在武帝时期,是大汉军队最强盛的时候,那时的一个大汉骑兵,能够斩杀十名匈奴骑兵,现在汉军虽然衰弱了,不过仍然可以以一敌五。
如今我大唐骑兵也正是最强盛的时候,不说以一敌十,以一敌五还是毫无压力的。
现在虽然我们长途奔袭七千里,早已经人困马乏,不过我们是出其不意,突厥人根本不知道十天之内会有援军赶到,
所以在他们放松警惕之时,我们趁虚而入,至少也能以一敌三。
而且突厥人尽管兵马众多,但是他们不可能全部围在庭州城外。庭州城不算大,他们的围城部队最多也就是一万人。
我们后半夜赶过去,他们一定没有防备,这样打起来也更轻松,正好可以弥补我们长途奔袭,体力下降的不足。
总之一句话,这一仗我们势在必胜,本太子将会身先士卒,冲锋在最前线,带领诸位勇士建功立业,封侯拜将。
如果赢不了,本太子也会和诸公以身报国,马革裹尸,虽死无憾!”
听到皇太子都准备决一死战,以身报国,其余将士更是大受鼓舞,群情激昂,纷纷表示将会不遗余力的杀敌报国,至死方休。
由于出了玉门关以后就再没有大唐的驿站。而且千里奔袭,保密至上,所以他们的行军路线远离丝绸之路,以避免人多嘴杂,被突厥人探知。
所以五千人的羽林军所携带的干粮,只有类似于新疆馕饼的干饼,以及每人一壶水。
此时虽然情绪已经到位,感情已经升华,可是却没有酒,所以李承乾只能以水代酒,给部下将士们画一个响当当的大饼:
“众位,功成名就,扬名立万就在明朝。待破敌之后,本太子定会在庭州城为将士们大摆庆功宴,好酒好肉咱们一醉方休。”
当他喝完一大口水之后,又大声的说道:“大丈夫既生于天地,自当建不朽功业,立一代传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突厥终不还。”
……
五千羽林军被李承乾这一通振奋人心的鼓舞,无一不豪情干云,以身效命。
当天晚上,全军将士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只等皇太子一声令下,大军便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