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复有志有才,无遇极,一切雄心无聊。吾一生也没近之人,老来有三弟子则不若汝,唯有孟经才干通达……”
曹操闻之,有濡焉。少为人所骂曰“奸阉遗丑”,数人有发于心而恻隐之者。今乃有弟蔼,付耆欲伏镇玄。
“孟德,汝虽少有为,而名尚不能远。我闻许子将进京探兄,请往拜之,求一风谣评语。”
许劭?那不是搞“月旦评”的人吗?就是周略被其评价后,名扬豫州。要借许子将之口给自己创名声,曹操暗暗记下了。
这时王儁他们又出现在远处的荒原上,见左右数武服拘罢马者,遂问桥玄:“数人谁也?”
“唔?汝不识乎?鲍氏之弟,太学之出令良武,四时射于郊。鲍鸿、鲍韬、鲍忠之…!彼最美则小名之二郎鲍信也!孺子自得,矢射亦准,若与子同年。”
桥玄面微笑,俄顷不适曹操观望之相,伯喈不敢近。与其云,慌琴音,不若与为曹操相惊。殊不似父母!此乃鹰隼鸷,阴隼之相耳!
桥玄提出让曹操拜谒许劭,像周略一样获得他的评价来提高名望,这可成了曹操的一大心病。原以为这不算什么难事,等备好礼物真到了许府门口,才发现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求见的人堵了半趟街,有些人甚至带着铺盖一连等了好几天,这才知道事情不好办。
许劭,字子将,汝南郡平舆县人,并无官位在身,驻足洛阳时他住在兄长许虔家。评议之风实起于贾彪、郭泰二人。贾彪字伟节、郭泰字林宗,他们原是太学领袖,与陈蕃、李膺闲时评论朝廷褒贬人物。原本只是闲谈,但因品评准确而声名鹊起,受到世人推崇。后来贾彪死于党锢之祸,郭泰受了打击闭门不出,评议的领袖就落到了许劭的头上。
许劭以及他的堂兄许靖在平舆的清河桥招集士人大搞清议,因为总是在每月的初一,所以被人称为“汝南月旦评”。
月旦评议论乡党,褒贬时政,不虚美、不隐恶,公然辩人之优劣善恶,在朝在野者皆可归入品评之列。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这就引得四方人士慕名而来,皆以领二许一字之评为荣。尤其许劭的名气家喻户晓,被人与郭泰合称为“许郭”,晚生后辈反排在了太学名士的前面,可见才气不凡。
可不知什么缘故,许氏兄弟突然闹起了矛盾,许劭一气之下抛开许靖来洛阳寻亲哥哥许虔。本是想离开堂兄和乡人过一段平静的日子,可他这么大的名气,清静岂是容易得的?不知什么人走漏了消息,许劭到洛阳的传闻不胫而走,府门前顷刻间宾客如云,当官的、为宦的、念书的、作文的、沾亲的、带故的、慕名的、有求的都快挤破大门了。
纵然这些人都堵着大门不肯走,可真正能见到许劭的却仅仅是少数。眼见不少比自己煊赫百倍的人物都规规矩矩等着,曹操的心凉了半截,凭自己这点儿名气,等到猴年马月也见不到许子将呀!
自己的能力既然解决不了,曹操只好低头向父亲求助。曹嵩也觉得不好办,思来想去又找来“不开口”许相。那许相与许劭是同族兄弟,原以为请他出山一定马到成功。哪知许相的脑袋摇得跟货郎鼓一样:“不行不行!不是我不开口,实在是我帮不了这个忙。我这个从弟傲慢得紧,从来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去也是白去。”
曹嵩父子把好话说了三车,又恭恭敬敬备下两份厚礼,许相才勉为其难应承下来。本以为妥当了,谁料六天后许相又把两份礼物原封不动送了回来,一个劲儿躬身作揖:“许某无能,许某无能……事儿不但没说成,还被他训斥了一顿。羞死我也!以后还是不开口好。”说完满面带愧而去。
事儿既然说不成,曹操只得再次腆着脸自己去求见。哪知许劭拿起了架子,所有拜谒之人一概不见。硬是让大家干巴巴吃闭门羹。曹操既委屈又窝火,也不好再去求父亲,索性叫家人收拾铺盖卷弄到衙里,晚上秉烛看书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