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三年,对周略而言是不安定的一年,各个他所知的“名人”们开始展露头角:
一、袁绍不应朝庭任命,拒任濮阳长。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頉庐六年。礼毕,隐居雒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二、董卓走段熲的路子,通过宦官袁赦牵线,征辟为司徒袁隗的司徒掾,成为“袁家故吏”。袁隗,少历显官,先逢为三公。时中党侍袁赦,隗之宗也,用事于中。以逢、隗世宰相家,惟崇以为外援。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
三、吴郡司马孙坚募兵千余人,助州郡破杀许生,会稽之乱平定,刺史臧旻列上功状,诏书除坚盐渎丞。
四、曹操举孝廉,任雒阳北部尉。
五、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也。建宁中,征为博士,乃始起焉。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于雒阳缑氏山中开坛讲学。刘备和同宗刘德然开始启程来雒阳求学。
刘备家在涿郡涿县,不是底层穷人,刘家在当地是个小豪强家族。大家族下面会有好多个房头,就像枝叶一样扩散开来。刘备这房头应该也曾经阔气过。刘备的祖父叫做刘雄,父亲叫做刘弘。史载刘雄、刘弘“世仕州郡”。
祖父刘雄曾经举过孝廉。举孝廉是东汉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皇甫嵩、刘焉、曹操、袁术、公孙瓒、荀彧、钟繇、杨修等人都是举孝廉入仕。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涿郡的人口在63万左右,也就是说一年可以举孝廉三人。刘备的祖父刘雄当年就是这三个人选之一。20万分之1的概率,就连“世仕州郡为冠盖”的王允,也没有举孝廉的记录。
从涿郡走出去的名儒卢植在雒阳附近招收学生。卢植的同乡刘元起获得了消息,于是准备送儿子刘德然去雒阳游学。当时,刘元起也给刘备留了一个名额。卢植意欲收徒的这一消息,早就被送回了涿郡老家。涿郡的刘家、卢家,都是同乡小望族嘛,这必定是要照顾的。除了刘德然和刘备之外,本次收徒中还有辽西郡令支县人公孙瓒。公孙瓒和卢植也算是同州老乡,都是幽州人。
当然刘备、公孙瓒和周略不一样,周略是太学生,拜桥玄为师,学《礼记》,由桥玄亲授,为弟子。他俩是门生,不是亲授,由弟子授课,就是贴了层关系。公孙瓒后来又拜太尉刘宽为师,为其弟子。
周略之茂才,是州举或中央高官推举,比例比郡举孝廉更低。
周略这几日颇为苦恼,因为没找袁家的路子,走了桥玄的路子,而桥玄是个刚直正义的士大夫,宦官深恶之。曹操已经从谯县回来,已经接到消息不是雒阳令,就是外放。而周略的任命还没到。
而此时的尚书台,尚书右丞司马防苦恼不堪,本仕宦选部曹,留心勤恳二年,外任牧守或在京兆为官,前途美妙;可如今司马防偏偏遇上了个甩手上司。【注1】
众所置知选部尚书梁鹄乃不务正业者也。梁鹄,字孟皇,寒族小门出仕,从书君宜官学艺而名赫,至俊雅篆不下其师。然出为选部尚书,尸位素餐,日晨讼公于案上,捽吏道:“汝曹视之耳。”
初司马防为之副,犹硬头办之,后见者事皆不能。选部曹掌二千石以下官员及茂才、孝廉之进退,其任事素多恩怨,今三公令辟某,明日宦官托情以赏一人,太后、皇上时指为某官,人可多得,而官位有限,顾东不及西。
司马防小小尚书右丞开罪不起,左思不能决,请于梁鹄,犹曰:“汝视而为之!”司马防有心不为,又无所往,横下心弹劾梁鹄还告不动!鹄虽占茅坑不由,而书法字好颇受人佳评,连皇上悉知之,公卿已下各求字求匾,以故人缘尤佳。办差办不来、辞职辞不了、告状告不动,防进退不成,光剩下憋气了。
这个早晨本就十分燥热,司马防心情又非常不好,眼瞅着案前的公文和宦官、贵胄、公卿托人情的帛书,简直要坐不住了。用力拍头勉心平,然后强阅符簿书。
取过公文来,第一件事就是新任太尉段颎为老部下求升职的事。段颎自受王甫提携担任太尉以来,已经是第三次为老部下说人情了,他因为大肆捕杀太学生已经臭名远扬,还不知收敛,一个劲儿保举亲信。司马防有心驳了,细一琢磨段颎勾着王甫,是万万开罪不起的;可要是随了他的心愿,自己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