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走西口》如同一个品牌,似乎把山西人及山西文化推到了全国人的眼前,山西人大概也以此为荣。其实“走西口”并不能引以为荣,更不是山西人的“专利”,所以者何?实际上最初的“走西口”是迫不得已的事,是穷人逃荒求生的一种最无奈的选择,倘若有一碗饭吃也没人去抛家弃口的去“走西口”,有多少走西口的人抛尸荒野,又有多少走西口的人客死异乡,这段令人痛入心脾的历史绝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陕北当时也有走西口的,并不是电视剧《走西口》里所反映的只有山西人才走西口,可在电视剧《走西口》里却不见一个陕北人的影子。更有将《走西口》这首歌划分为山西民歌的,其实在陕北,别说大人们,就是三岁的小孩都能把《走西口》这首歌唱得有滋有味,我认为这首歌应该是陕北民歌,而后来的发现也证实了一点,《走西口》这首歌来源于陕北榆林地区的府谷县。
再后来我在山西大同也听过走西口的故事,这些地方所讲的走西口的故事都非常相似,然而想象起来,要比电视剧《走西口》更栩栩如生,纯朴的农民兄弟将一幕幕饥荒与贫困,甚至死亡的惨境活鱍鱍地撕裂在我的眼前,多有以细节构成的先辈的个人的故事,使一次又一次因灾而被迫走西口的事迹变得具体可感。因为生存面临着威胁,逼迫要继续活下去的男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将妻儿老小留在家里,踏上了茫茫的西口之路,走草原穿戈壁越沙漠,他们一辈又一辈演绎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经历。
看电视剧《走西口》太空洞,太乏味,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走西口这个宏大的主题,轻飘飘得像空中飞舞的一片鹅毛,全然没有沉甸甸的份量。走西口是大西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虽然没有具体研究过,但走西口一直都是大西北的人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电视剧《走西口》仅仅围绕山西祁县几个人来向人们呈现过去这一“走西口”的传统文化现象,这显然是不够理智的。尽管剧中出现了很多能彰显地方风土人情的场景,但还是没有将山西文化的精髓勾勒出来。比如除了莜面馆,诸如刀削面、皮影戏,这玩意也许放在陕西可能更正统更权威一些。看完《走西口》再想想《乔家大院》,完全就是两种感觉,其实《乔家大院》更能反映出山西文化的深厚底蕴,名震全国的晋商已经将山西文化的所有人文精神推向了极致。开句玩笑话,通过走西口打零工建造一座“田家大院”远远没有通过经商来建造一座“乔家大院”更令人信服。
我说《走西口》有缺憾,并不单指“口音”问题,大多人都把该剧的毛病指向口音的问题,其实这只是小小的一点点瑕玼,虽然说剧中的人全说的大多是普通话,只是把“我”变了“额”字,反而搞得南腔北调,不伦不类了。我想说的是电视剧《走西口》不成功的原因,这部电视剧编制的太虚假、太自私、太霸道了:虚假的是其中有很多情节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自私的是它里里外外只提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事;霸道的是它将很多原本属于陕北的文化集于山西地方文化一身,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
电视剧《走西口》是央视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共同出品的,确切来说是山西省委宣传部打造的电视剧,其目的不言而喻了,它一开始就被套上了什么什么的枷锁,成为一个地方对外宣传的品牌,成为一个地方的身份名片。有这么一个细节,从版权信息可以看出,该剧的老大是大于制片人和导演的总策划高建民,而现在是山西省委秘书长的高建民当时正是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你说,人家山西制作的电视剧,凭什么要把外省加进来折腾?这也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文化角逐,是带有“政治”味道的,如果真的是为了电视剧而电视剧,那么这部电视剧就好看的多了。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作家,自然不会从影视的角度来评这部电视剧的好与坏,写下这些也算是杂感之类的文字,随笔而已。
2009年1月11日晚于北京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