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汴梁,金色的秋阳中。一层又一层的市民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宽阔洁净的御街两侧,个个都踮起脚跟翘首引颈。是夹道欢迎凯旋的将士还是争相观望出巡的贵人?都不是。市民们等待的是一队队为皇上祝寿表演的女伎从宫中出来。她们是400余个青春美貌的少女。
出来了!出来了!参加完祝寿表演的女伎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宫中鱼贯而出。一个个都是十七八岁的年龄,尖尖的瓜子脸,弯弯的柳叶眉,细细的卧蚕眼,薄薄的嘴唇樱桃小口。她们有的骑着高头大马,有的坐在高高的彩车上,有的簇拥在两旁缓缓步行,那可以只手把握的纤细小蛮腰轻轻摇摆,移动着细碎的步子。她们都头戴花冠,穿着红黄生色销金锦绣的衣裳,娉娉婷婷,顾盼生辉。
市民队伍中发出一阵欢呼。人们看着她们美丽的仪容,分享着一点点审美兼情意的愉悦。而明天,或许她们的发髻、服饰就将成为东京的时尚流行。许多风流少年,从市民行列中跃出,如追逐花蜜的蜂儿紧随在美女队伍的后面,欣喜若狂,争相向女伎们送鲜花、献果酒……
这种盛大的时装模特彩车出游、这种狂热的追星场面被目击这一场景的孟元老记录在他的《东京梦华录》里。
400位青春美少女都是来自东京汴梁各处瓦子勾栏的女伎。伎与妓虽然只是偏旁不同,在宋代的典籍中,这两个字也是通用的,但事实上以伎艺诱招顾客的女伎和以调笑卖淫为生的妓女还是有所差别的,所谓女伎,拿今天的话说就是落籍乐户的文艺工作者,她们当中也有人是卖艺不卖身的。这400位女伎平时就分散在各处的瓦子勾栏里为东京市民做着各类文艺表演。瓦子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夜总会、演艺娱乐中心,无论是个人演唱会、戏剧表演,还是魔术杂耍、相声小品,都集中在这里演出。
为什么叫瓦子呢?据说它是“来时瓦合,去时瓦解”的形象说法,说通俗点就是来去自由的意思,这里没有阶级限制,也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你有钱、有闲,就可以来随便走走、随便坐坐。其实,瓦子还不局限于娱乐中心,它里面还内设酒楼茶馆,各种走卖的小贩和剃头、剪纸的手艺人、看相、算卦三教九流的江湖人也都集中在这里,所以,瓦子当然是宋朝城市里最热闹的去处了。
我知道,从我们初来乍到那一刻起,好些团友就记挂着传说中的勾栏瓦肆,有几个重口味的还直问我青楼里的故事,也难怪,人家大宋朝娱乐无极限,这里没有朝阳群众,这里没有西城公安,全靠你自觉自愿。好了,再次提醒,以下属于自费项目,娱乐不分限制,各位自行斟酌。
1、瓦子勾栏:娱乐到死,玩的就是心跳!
瓦子又叫瓦肆,瓦子的演出单元叫做勾栏,顾名思义,勾栏么就是围栏起来作一个舞台的意思,用今天时髦的说法也就是小剧场。每一个瓦子都有大大小小、十几到几十处不等的勾栏,演出着各种不同的曲艺项目,像东京城里最大的瓦子街南桑家瓦子,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每一处勾栏都有自己的名字,你不妨先从名字上去看看,那些名字都相当有个性:象棚、夜叉棚、莲花棚、金刚棚。就像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逛酒吧一样,先挑一个顺眼的名字钻进去吧。当然了,对于熟客来说,他们是有固定要去捧场的去处的。
宋朝的瓦子遍布全国的大小城镇,单是汴京城里上规模的瓦子就至少有9家。这些瓦子勾栏都实行商业化运营,对外售票,有的在勾栏门口收门票,有的则是在演出中间向观众收钱,商业赢利靠的全是节目吸引人。而在瓦子勾栏表演的女伎们也确实颇具竞争力,各有各的追星族。我这里有一分临安瓦子的演出节目单,来看看临安瓦子里的表演内容和明星阵容:
散乐:张真奴。
踢弄人:小娘儿。
掉刀蛮牌:朱婆儿、俎六姐。
讲史书:张小娘子。
棋待诏:沈姑姑。
演史:宋小娘子。
说经诨经:陆妙静。
小说:史慧英。
影戏:黑妈妈。
队戏:李二娘。
唱赚:媳妇徐。
鼓板:陈宜娘。
杂剧:肖金莲。
唱京词:蒋郎妇。
诸宫调:王双莲。
唱耍令:郭双莲。
覆射:女郎中。
撮弄杂艺:女姑姑。
射弩儿、打诨:林四九娘。
为了宣传招徕顾客,各处勾栏的门口都贴着海报、宣传画,大作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