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赵大年卷 > 第五节

第五节

亲是个文学编辑,出版社都散摊儿了,他不走也得走。下放到了密云县古北口迤东的司马台村。工资、档案、户口都由军代表直接转给了公社。只因为司马台是个很小的村庄,没有房子腾给下放干部和家属们住,妈妈带着我才暂时留在了城里。”

当时,北京市“革委会”的“红头文件”规定得很严厉,谢富治先生也讲得极其明白:为了照顾广大下放干部的生活困难,插队落户的头一年工资照发,此后,一律取消工资,去当货真价实的农民--挣工分过日子。谢富治先生身披一件军大衣,从首都体育馆主席台的座位上跳将起来,对着万名下放干部慷慨激昂地大声问道:“贫下中农从小就当农民,当到白发苍苍还是个农民!为甚么你们一旦当了干部,就只能上不能下,就不能下去挣工分当农民呢?这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大革命。只有把家属和城市户口全都带下乡去,并且取消工资,靠体力劳动挣工分过日子,才能体会到贫下中农的疾苦,才能真正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才能焕发革命的青春,回到革命队伍里来--听明白,我说的是回到革命队伍,并没有说回到干部队伍,回到城里来!”

台下响起了一阵阵口号声,无非是坚决执行“最高指标”之类的豪言壮语。许多人在军代表的率领下振臂高呼。有些人拼命呼喊,目的是让军代表听见看见,相信他的革命觉悟比别的下放干部高,以便将他下放到平原村,较富裕的村,靠县城、靠集镇、靠公路近一点儿的农村,让自己和老婆孩子少吃些苦。

跟着大家一块喊口号的文学编辑陆钧--陆晓丹的父亲,书生气十足,革命觉悟较低,对谢富治先生的“动员”报告有抵触情绪,口号喊得不响亮,干涩的眼眶里也没有充满激动的泪水,大概是被军代表看出来了吧,这才给以充分“照顾”,提供一个艰苦磨练的机会,下放到离城最远、条件最差,又穷又小、紧挨在长城脚下的山村司马台。

陆晓丹苦笑了一下,解释道:“北京市的干部只能在北京市管辖的郊区县插队,不像中央单位的干部那样可以下放到外省去,所以,再远,也还是比较近的。我父亲下放的小山村司马台,相对来说,离北京城很远,但是,离万里长城很近。”

就是在司马台,在这段并不古老的长城脚下,陆钧认识了一位被“监督劳动”的怪老头儿,并且与他交上了朋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