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枪管都是直接在铁棒上钻孔。
古代可没有这么先进的工艺,想制造枪管,有,且只有两个办法。
其一:使用U形的铁砧,在长方形的熟铁板上,放置一根生铁棍,从锤子一点点将铁板敲出U形弧度,再烧红,包裹着铁棍继续敲打,让铁板的两端黏合起来,再烧红,敲打成形,使两端融为一体,最后抽出生铁棍,便能形成一根枪管。
此为包芯法。
优点:制作效率较高。
缺点:对铁匠的工艺要求极为苛刻,由其是枪管连接处,并不是每个铁匠都能处理的“天衣无缝”。
其二,还是利用生铁棍做芯,但不用铁板去包裹,而是用烧红的铁丝一圈一圈地斜着缠绕铁棍芯,其形状,类似于被压紧的弹簧,再次烧红,反复敲打,把螺旋形的铁条敲扁,压成一体,形成一个螺纹枪管,但这个不能直接使用,太薄,而且铁丝连接处不牢靠,容易炸膛,解决办法为:再来一次,在粗制枪管外部,再次缠绕一圈铁丝,缠绕方向与之前相反,使两层铁丝的纹路交叉,再次烧红、敲扁,形成第二层铁管,如果觉得还不够结实,那就再来第三层,最后抽出铁芯,形成枪管。
此为缠丝法。
优点:工艺简单,见习学徒都能完成。
缺点:因为既要缠丝,又要锻打淬火,而且,至少得包裹两层,费时又费力,制造效率低下。
老宋是铁匠大拿,听杨晓介绍完两种方式之后,自信可直接用包芯法打出枪管,问题是铁匠铺里没有U形铁砧,铁砧需要建模、铸造,又要耗费不少时间。
权宜之计,只好使用缠丝法。
为确保枪管质量合格,杨晓让老宋和他的几个手下,一齐造三根枪管,以供优中选优。
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作坊用了一个时辰,才打造出三根一米长的铁管,抽出铁芯后,还得用小钻头对铁管内部进行细致打磨,同时又要根据枪管内径,打制尺寸吻合的铅质弹丸。
得是分毫不差才行,否则会影响气密性,严重降低威力和射程。
好在铅这种金属的可塑性很强,比较容易修改尺寸、修正圆润度。
杨晓负责最终的质检环节,很简单,把弹丸塞入枪管,用铁条把弹丸往枪管的另一边捅,卡住不行,会炸膛,弹丸直接滑下去也不行,说明子弹和枪管之间有缝隙,气密性不佳。
经过反复试验,一直忙活到黄昏时分,杨晓终于得到了一根合格的枪管,以及与之完美匹配的十二颗铅质弹丸。
枪管封口,再钻一个用来插入引信的小孔,再在枪管两端,分别箍一圈铁丝,枪头捏出准星、枪尾用凿子按压出照门。
完活儿。
杨晓抱着枪管,去隔壁木工作坊,让军械师按照栓动步枪的样子,打造出枪身,再将枪管固定在枪身上。
当然,没有枪栓、扳机等结构。
也没有必要,严格意义上讲,这只是一支火铳,而非步枪。
枪管很厚,枪身用的又是柁木,导致这支“火铳”的整体很重,足有二十来斤。
为了射击平稳,杨晓又让木匠打造了一个高1.2米的三脚架,用来支撑枪身。
全套火铳造好后,天色已黑,杨晓带着满耳朵“当、当、当”的回响,迷迷瞪瞪地返回住处,离着老远,便看见家门口的石狮子旁边有两人一马,两人一站一坐。
等近了,看得真切些,坐着的是拎着食盒的王珞珈,站着的是个形体矫健的女军官,身着一袭黑甲。
之前杨晓听司马德戡介绍过,朝廷不同的军队,穿的衣甲颜色也不同,骁果军是深红色的铠甲,北方平乱的府兵,穿着的是浅褐色衣甲,而江都太守府的江淮劲卒,穿的便是眼前女军官这种黑色盔甲。
杨晓下马,点头致意。
“杨公子,这位是来整将军的手下,冬梅。”王珞珈介绍道。
“卑职参见杨太守!”女军官拱手道。
“可有军情来报?”杨晓问。
“启禀杨太守,来将军已于申正时(下午四点)到达芒河西岸,按太守令,与李贼隔河对峙,安营扎寨,并放游骑数百,沿河上下巡游,以备贼兵绕路渡河,偷袭后营。”女军官把来整的排兵布阵简单说了一下。
“李子通那边有什么动静吗?”杨晓问。
“贼将几番临河叫阵,来将军均未理会。”
“很好,”杨晓点头,“冬梅,你回去告诉来将军,今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