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小说网 > 大隋:我的爷爷是隋炀帝? > 第22章 成象对

第22章 成象对

萧皇后点头:“果然有见地,请杨太守继续说下去!这三个问题,如何破解之?”

杨晓既然能把问题归于三项,自然也已经想好了破解之策。

“其一,针对兵力分散,建议将中原各路主力,汇聚于洛阳一城。在下听闻,此前圣上经营东都,围绕洛阳周边山岭,建立牢固的永久阵地,只要集中兵力于洛阳,坐拥含嘉仓(洛阳附近最大的国家粮仓),纵使起义军再多,亦不能克之。对了,提到粮仓,在下还有个建议。”

“但说无妨。”萧皇后听得很有兴趣,甚至让宫人拿来一张地图,一边听杨晓说,一边看着地图。

“据在下所知,含嘉仓乃东都之粮仓,而河南的洛口仓,乃大隋最大之粮仓,洛口仓位于运河沿线,方便交通,江南所产之粮,随大运河北上,多抵存于此,但洛口仓地形平坦,易守难攻,若被叛军攻占,开仓放粮,势必对朝廷不利,故此,在下建议,趁洛口仓还在咱们手里,立即组织人力、运力,将洛口仓之存粮,运往洛阳,以防资敌。”

这不是杨晓的深谋远虑,在真实历史上,明年一开春,瓦岗军便会在李密的建议下攻取洛口仓,并以此为据点,而后,瓦岗军开仓赈济灾民,吸引大量人口向这里聚集,瓦岗军声势大振,有人、有粮,为后来攻占洛阳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旁坐着的秦琼听了,连连点头:“杨太守说的极是!”

“说到粮仓,本后倒是想考考你,”萧皇后笑道,“杨太守,既然朝廷有几大粮仓,存备了不少粮食,为何在灾情之年,不开仓赈济灾民,逼的灾民揭竿而起呢?”

这点,杨晓不需要利用系统,光是他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就足以解释,不过在当世人,以及一些不太了解历史的现代人看来,这确实是一个悖论——灾民饥肠辘辘,揭竿而起,朝廷手里又有那么多粮食,只要把粮食发给灾民,他们不就消停了么?

问题是:造成农民起义的,并不是因为没有粮食,而是因为没有土地。

隋末虽然有过几年天灾,但并不严重,没有对隋朝统治造成实质性的威胁,相反,在隋朝,人口增长率达到历史之冠,也正是因为人口增长速度太快,导致本就不富裕的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最为关键的是,隋朝的土地制度,依旧是封建社会那一套,土地的所有权不在农民,而在地主阶级手中,根据马太效应,愈是盛世,地主豪强为了聚累更多财富,对于土地的兼并便会愈加严重。

这是封建社会的顽疾。

所以说,真正让隋末农民吃不饱饭的原因,不是缺粮,而是缺土地。

隋炀帝东征西讨,急于扩张领土,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三征高丽,若真能把高丽打下来,占据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将中原农民迁徙过来,问题将迎刃而解。

问题是,打高丽没成功,反而因为征集兵力(府兵平时都是农民),荒废了本就不多的土地,导致土地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没有了耕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手段,才会导致起义。

“所以,”杨晓把上述原因分析了一通,总结道,“开仓放粮,治标不治本,只能解一时之危机,等农民把粮食吃光,叛乱还会复起,到时候,朝廷的战略储备粮不够,无法维系军队开销,将更难平叛。”

啪!啪!啪!

屏幕后面,传来了杨广脆亮的掌声,老爷子兴奋的,把手都给拍红了!

杨广作为统治者,只是根据前朝经验,知道不能够在民变四起的情况下开仓放粮,但更深层次的道理和原因,杨广自己也搞不清楚。

明皇帝都搞不明白,朝中大臣们更不懂了,有不少大臣,包括萧皇后在内,都劝杨广开仓赈济灾民,以皇帝的仁爱之心来平叛。

幸亏杨广心肠够硬,没听这些文臣儒生们的话。

今天听了皇太孙一席话,杨广终于明白,原来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制度的不合理!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荒唐:因“粮食问题”而起的隋末农民战争,造成全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二,但这些饥民不是饿死的,而是加入了起义军,相互争夺隋朝各地粮仓而战死的。

真是莫大之讽刺!

萧皇后作为“开仓赈灾”派,听了杨晓的分析之后,意识到自己的短视,顿觉脸红,幸亏把问题指出来的是自己的大孙子,若是换了其他大臣,以萧皇后的性格,羞恼之下,估计会找个“妖言惑众”的借口,就把人给斩球了!

论杀人,萧皇后的手段并不比杨广弱,正所谓:不是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